王益創作的《神州頌》演出
09年2月4日央視新聞聯播披露,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原副行長王益春節前夕被正式批捕。據相關報導稱:2009年1月22 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簽發逮捕令,以涉嫌受賄罪對王益實施逮捕。這意味著王益案已從黨內違紀審查階段進入了實質性的司法程序。紀檢部門對王益一案初步調查後的定性是:其在擔任國開行副行長、證監會副主席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對不法企業主違規發放貸款、幫助企業發行股票等,收受巨額錢物,生活腐化。根據有關部門的內部通報,經王益本人供認確定的受賄金額達1000多萬元。
令人發噱的是,這樣一個腐敗分子,卻做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在東窗事發之前,他曾"自學成才",譜成一首巨型的頌歌,敬獻給他每分每秒都在貪婪啃噬中的祖國。
據2008年第15期《財經》雜誌報導,昔日對交響樂一無所知,僅粗識簡譜的業餘作者王益,沒有接受過一天專業音樂訓練、不識五線譜;甚至在他46歲之前,可能從未完整聽過一部古典音樂作品,卻在隨後的六年間,陡然成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下稱國交)舞台上的"天才音樂家"。其"作品"《神州頌》的演出場次之多、耗資之巨,均創出了中國交響樂史上的記錄。根據公開報導,僅2007年,國交就演出《神州頌》35場以上,佔樂團全年演出總場次的三分之一。國交內部人士稱,僅2006年,《神州頌》演出收入就超過800萬元。這使王益成為中國演出頻率最高、最能賺錢的"交響樂作曲家"。
熟悉當前藝術市場行情的人士都明白,這樣的人間奇蹟是怎樣發生的--在當下嚴肅藝術堪稱不景氣的市場氣氛下,《神州頌》的一枝獨秀,所倚仗的,顯然不是藝術水平和質量,而是王益其時金融界要人身份使然。這樣的奇蹟,顯然不是第一例,也不會是最後一例。因而,分析奇蹟的成因,是非常有必要的。
構成王益奇蹟的第一個元素,是某些人心中的"權力通吃意識",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當了官,其智力和其它能力都要遠遠強於眾人,這就像古代的某些皇帝或專制者那樣,以為自己天然具有超常能力,連撒尿也一定比眾人遠一樣。他們掌握了權力還不過癮,還想奉天承運掌握人間一切能力,恨不能把藝術家軍事家歌唱家下棋高手超級木匠之類的名頭全數佔下。這種莫來由的貪念,使很多人是終成為歷史的笑柄。但後人從中汲取的教訓,卻是少之又少。
構成王益奇蹟的第二個元素,是某些專業人士在權力和利益面前的非專業表現。在這裡我暫且不用奴顏媚骨之類的形容詞來形容,但某些人只看權力和利益的藝術判別標準,必然會導致一個國家的總體審美質量下降,什麼文化復興,什麼軟實力提升,根本無從談起。誰能指望一群把屎當成巧克力的人來告訴我們什麼是美?
構成王益奇蹟的第三大元素,是當下某些地方惡俗的官場空氣。一位熟悉演出市場的上海律師指出,像《神州頌》這樣高規格、高成本、低回報的主旋律音樂會,如果不是強力人士推動,根本無法運作,更不要說大規模巡演了。而調查顯示,這台大型節目風行於神州,基本是由與王益有利益關聯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出資贊助的。一臺節目,有人出錢出力出觀眾,再有人出錢請人寫報導和評論,想不紅都困難。但這樣的紅,至多也只是皇帝的新衣那樣,成為一個煞有介事的笑話。
構成王益奇蹟的第四個元素,也是重要的元素,是媒體和公眾聲音的缺位。其實,在《神州頌》最火的那段時間,也有音樂界人士和普通聽眾對其提出質疑,但這些聲音,因為沒有媒體的介入,而顯得弱小甚至無力。如果在演出的第一場開始,人們就知道真相,並能對作品的質量進行真刀真槍的評論,而且能自由地見諸於媒體,那麼,後面的幾十場甚至把臉丟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去的鬧劇,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我相信,總有一天,未來的人們,會從我們的歷史中,讀到這樣的文字:"在二十一世紀的某年某月某日,一個有腐敗嫌疑的官員像蟲子歌頌食物一樣攢了一首歌頌祖國的交響樂,並在權力的輔助下大行其市......",他們會像我們讀到皇帝新衣那樣,會心地一笑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王益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