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庸」(圖)

"中庸"概念在孔子以前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中庸"二字最早見於《論語.雍也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認為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恐怕是最高尚了,但民間缺少此德已經很久了。關於中庸的豐富思想在子思編寫的《中庸》一書中有詳盡的闡述。

不偏向一端的稱之為"中",堅持不變的叫做"庸"。子程子說:"中者,天下之正道。"就因為"中"是正道,所以不偏。"過"與"不及"都是偏的。"庸者,天下之定理。"因為庸是天下之定理,所以是不變的、不易的,不易的東西是長久在人間的,長久的東西又是"平常的",所以庸是平常的。中庸是天下的正道,天下的定理,所以孔子認為它是高尚的道德,也是一種做人的智慧。

《中庸》記載,子路曾向孔子請教"強",孔子反問他是問南方的"強",還是北方的 "強",抑或是他自己認為的"強"。孔子說:"用寬宥與順和來教誨人,遭到無由的侮辱而能忍讓包容,安之若素,這就是南方的‘強',是君子之道;披著鎧甲,拿著武器,即使奮戰到死也無怨無悔,這就是北方的‘強',是勇武者之道。君子能與人和平融洽的相處,而不是隨波逐流,這叫做‘強';中庸而不偏不倚,這叫做‘強'"。可見,血氣之勇並不是真正的‘強',能包容萬事萬物而出污泥不染,才是真正的‘強'。孔子提醒君子要把握中庸思想,抑止血氣之剛勇,培養包容萬物的氣度。 

聖人舜執政時能徵詢別人的意見,即使是淺白的話,也要仔細揣摩對方的意思;同時又能把別人的錯誤與過失隱藏起來,表揚對方正確的意見;最後將眾人不同的意見中和起來,執其兩端而取其中,然後施行下去。所以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慧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