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改革停滯不前的惟一真相

日前,中央政策研究室社會局有關負責人在一個會上說,政府要逐步改善社會管理職能,破除二元結構,逐步取消農村戶口,執行按照居住地登記戶籍管理,這是戶籍改革的大方向。

類似的話,十六七年來我們幾乎年年都會聽到,奈何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望穿秋水,都白髮宮女說玄宗了,戶籍改革仍然沒有時間表。戶籍改革不僅僅是城鄉二元分割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是城市與城市之間彼此分割的問題;不僅僅牽涉到鄉村居民進城的問題,同樣也牽涉到城市居民"返鄉"的問題。

一個常見的說法是,要改變戶籍管理本身並不難,一紙文件就可以廢除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的稱謂統稱為某某地居民(很多地方的確已經這麼做了),難的是戶籍改革事涉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在內的一系列管理體制和利益分配體制,社會管理和公共產品分配也多以戶籍為區分依據,因此戶籍改革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就是說,社會保障和社會體制管理方面的改革沒有跟上,戶籍改革不可能單獨突破。

但這個說法似是而非。綜觀過去戶籍已經相對開放的中小城市,並不是社會保障和社會體制管理方面的改革已經先行了,戶籍改革水到渠成,而是相反,戶籍改革逐漸拖著社會保障和社會體制管理改革往前走!而那些地方,在需要政府、社會和公民自身經濟投入的公民社會保障方面的權利,也是依托其工作和居住年限等逐步實現的,並非一步到位,比如低保和廉租房的享受,都可以規定一定的年限,像一些地方規定連繳7年社保有望申請廉租房或低保,人們都會給予足夠的理解和支持。

而在不需要政府財政投入的領域,諸如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平等的高考升學權利、平等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平等的就業與同工同酬權利實現等方面,可以說是迫在眉睫的權利訴求。這些方面的問題,其實涉及到嚴重的歧視問題,久拖不決,已經為社會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隱患,甚至是對社會仇恨的種子。

在現行的戶籍分割體制之下,5800萬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及時的愛與呵護、數千萬留動兒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和高考升學權利,其中一些人成為情感殘缺、憤世嫉俗的一群,北京、上海相關的調查數據表明,流動兒童的違法犯罪率已經遠高於當地戶籍兒童。這是一記需要長鳴的警鐘,未來城市的不安定因素將有可能很大程度來自這些從小被歧視的孩子。

另一方面,現行戶籍制度嚴重阻礙了城市化進程,大大延緩了農民在城市安居樂業的速度。因為分割的體制使進城農民工成為同工不同酬的二等公民,同樣的崗位,工資收入不及城市同等工人的三分之一。我們沾沾自喜為"廉價勞動力優勢",靠豐富、廉價的勞動力,創造極低的附加值,中國的產品走遍了世界。然而農民工沒有任何物質積累,無法在城市安定下來,也就無法通過自動轉讓農村的土地實現土地經營的規模化和效益化,經濟危機一來,內需外需同時緊縮,農民工大量失業,被迫提前返鄉,但內需緊縮帶來的是農產品價格的全面下降和農副業的全面虧損,小農經濟不堪一擊......

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發展靠什麼?靠的是物的資本化使很多要素資源有效地流動起來,並實現最佳效率的市場配置;但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關鍵、最要緊的資源要素,也是社會發展惟一目的--人還沒有自由地流動起來,充其量只是半自由流動,因為戶籍歧視戶籍壁壘無處不在。我們到了徹底改革戶籍制度的一個新的歷史關口,這項制度的改革,將使人的自由和權利得到空前解放,並為中國的下一步改革和發展(包括土地改革、教育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乃至政治改革等)帶來新的、持久的動力和源泉。

過去的戶籍改革雷聲大雨點小,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完全止步不前甚至時有倒退,根本原因不是社會保障跟不上,而是戶籍被一些人寄予了不切實際的控制人口規模的幻想!要知道城市化是世界潮流,高密度大城市化也是世界潮流,以前日本人口還是向四個城市集中,現在都向東京一極集中,其他幾座城市和中小城市都漸成衰勢。套用一句用濫了卻又是千真萬確的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你不順應潮流而是阻礙潮流,潮流最終會反過來報復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童大煥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