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視野】中華神傳文化解言

1、原子彈和洪水劫難之後,神傳道德*智慧型包容文化歷史地安排到中華神州。

每 個民族的起源都是關於神話的傳說,神州的神話從盤古犧牲開天地而折射出其敬天、效天為人;再到三皇」天地人」三才的智慧表達的是中華由道而儒的崇敬天地的 自然神信仰,天地人三才有時間順序地各司其職,共創中國九州文明的一種和諧而非鬥爭的智慧。能具體讀到正統史家文字在是五氏、五帝的神話,《史記五帝本 紀》上記載:三皇(1)伏羲,女媧,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從原始石器時期,負命下世,開天闢地,傳授世人八卦、曆法、中醫、文字、 耕作、和鑄造;崇德敬神,以身教化,於是神傳道德*智慧型包容文化的起源在近3000多年人神共世、傳奇般的年代被歷史系統的奠定。

註釋(1)三皇時代等於唐子老師《世界思想簡史》五氏時代,這兒主要是引述《史記》定義,但個人認為老師這樣劃分,讓更加清晰。


2 兩帝三皇神話,蘊含了中國的自然神信仰、封建制度和天文地理的文化來源;

《孝 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那麼, 盤古天帝犧牲而身體化成日月、光熱、山水以及江河湖海等,天地由此而來,然後孕人。去感恩,孝敬父母的延伸不就是敬天,對自然敬畏嗎? 具體來說,對自然的敬畏、人自身的需求,就會延展出對自然中各司其職不同的具體神坻的信仰,這些普遍見於古代世界各地的多神論思想中,在古希臘和近代西歐 的自然哲學裡,依然很普遍,例如:古希臘宙斯國度,在中華神州就是有神通的玉帝天國。而「三皇」的故事可謂中國「天地人」三才智慧的神話表達,天皇分部 落,地皇定年曆,人皇設九州,其中就具體的包含封建制度和天文地理的文化。


3 五氏神話和五帝傳說,則述說了神傳文明生活和知識智慧教人化性的文化道路。

「 五氏」的神話,很形象地描繪了中華遠祖由林中、洞中的原始時代到河邊、屋中、家裡的文明時代的變化過程。「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是由「鑽木取 火」而得名的;「伏羲氏」又稱「庖犧氏」,是由「養犧牲以供庖廚」而得名的,相傳他還教人結網捕獸捕魚,馴養牲畜;又說他「教民嫁娶」;「神農氏」相傳他 用木料砍削、揉製成啟土、鋤地的耒、耜,教人種植五穀又說他嘗百草,發明醫藥,還說他「耕而作陶」,在「耕而食」的同時,又能「織而衣」,更說他設立集 市,交易有無等等。五帝傳說,明顯是君王修道和道德教化的歷程,黃帝創建的酋長聯邦國,顓頊法天道制義法,調理五行以教化;聞言而辨,能洞悉遠方;仁厚而 威嚴,慈愛而篤實;堯帝仁德如天,智慧如神;舜帝迎賓能使客肅然起敬,入林能雷雨中不失方向。「五氏」到「五帝」就是側重從轉變成文明生活到側重知識智慧 教人化性的過程。


4 神傳中國道德文化,告訴中國人怎麼遵守心法生活。

道:「道」字從「辵」部,辵部的上半部「彡」同「彳」同樣是人的腿腳,下面多個「止」表示有阻力的行徑、行為,字本身就有攀階而上、乍行
乍 止的意思,像走階梯向上、走走停停叫做「辵階而走」;同時「止」又有根基的意含,像草木生根茁壯。所以綜觀而言,從「辵」部的字都有:人的行為有阻力,經 過鍛練、付出努力、不斷成長的意含。右半部是個「首」字,和「頁」都是「頭」的像形字,首上半部「丷」(巛)有強調頭上部位,有優先、首要的意思。所以「 道」的意思就如同《洪吟》中寫的「修行如蹬梯 破迷在高處」,古人說「知道」,是修煉者經過修煉、升華後認知上的變化,只可意會無法言表的神的理。

德:「 ㄔ」在原始文字裡三筆劃分別是大腿(股)、小腿(脛)、足腳,是一隻完整人的腿腳的形象,象徵人的步伐、行為,所以從「ㄔ」字旁的字,與步伐、行為有關, 這左半部是象徵有形空間。德右部中含「一」:「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一」字一劃宛如開天闢地,立刻就顯太極、生陰陽、分天地、 化萬物。「德」字的右半部儼然在細說天體,首先「一」之上的「十目」指天上,之下的「 心」意指地上的人心,所以「德」的意思是:人的心念符合「神的旨意」、遵循「道的特性」下的行為就叫「德」。

道德兩個字含「首」「心」部,自然就是強調修心,那麼神傳中國道德文化,就是告訴中國人怎麼遵守心法生活就不難理解。


5 道家講返本歸真求自在,儒家講修齊治平求功名,都沒有天國的故事或嚮往。

道 家講究返本歸真修做真人,修煉過程中講究清淨無為的獨修,在道家著作《老子》、《丹經》、《道藏》、《性命圭旨》等等都沒有天國世界的描繪。儒家思想緣之 於道家,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外儒內道」之說,就是說,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表面上是講儒家的一套,骨子裡卻是用道家的一套;在社會上是講孔子的一套,在個 人道德的修煉上卻是用老子的一套。「進則達濟天下」講究修齊治平,儒家的經典更沒有天國的故事,談神人的事情是相當謹慎,孔子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 退則獨善其身」幾乎就是道家的狀態了。

6 根據經驗常識,個人的文明化過程也不是與其他人打架或與動物拚搏中的進化過程,而是父母、老師教化的過程。

根據經驗常識,與其他人打架最讓我想到是黑社會混混,與動物拚搏最我讓人想到是「狼孩」,這些人都未能表現出個人文明。在邏輯上我們知道:先有了知,才可能 個人的識(見識),而有好家庭環境、良好學校(老師)教化就是奠定讓個人文明的基礎。而且,整體上說暴力的使用可以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與其他人打架或與 動物拚搏體現的是暴力,又怎可以反過來使個人文明呢?

7 君王普遍修道,帶功治國。

據 《史記》記載,黃帝襁褓中能言語,馴服猛獸敗炎帝;顓頊法天道制義法,調理五行以教化;聞言而辨,能洞悉遠方;仁厚而威嚴,慈愛而篤實;堯帝仁德如天,智 慧如神;舜帝迎賓能使客肅然起敬,入林能雷雨中不失方向。這些憑技能做不到,是功夫的效果。從修煉文化看五帝傳說,就是真實的歷史:君王普遍修道、帶功治 國。


8 中華酋長聯邦國,從黃帝創建到夏禹截止,明顯是君王修道和道德教化的歷程。

黃帝,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治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形容黃帝懂得順天而治,知陰陽、生死變化之理,行道天下,是個修煉得道之人。

顓 頊帝,《史記》形容: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像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址,西至於流沙,東 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教導百姓養殖各種牲畜,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 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

帝嚳,《史記》形容: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鬱,其德嶷嶷。其動也 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篃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堯, 根據《春秋緯·元命苞》,堯出生時也有異象,稱「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歷像,日月旋璣玉衡」,就是說他有著八種顏色組成的眉毛,這象徵他可以知天文,曉曆法 等。《春秋緯·合誠圖》還說他的額角像太陽等。《史記》形容: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 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舜居媯汭,內行 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 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孔子讚曰: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黃帝、顓頊帝、帝嚳、堯和舜史稱「五帝 」。他們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行教化百姓,並為百姓所擁戴,並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歷代傳頌。與以往的神祇直接下凡不同,他們雖身有異象,也有一些神跡, 但他們更多的是以修道的「治世帝王」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上,完成他們的道德教化的歷程.此外,他們雖為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國號,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業。 所以,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帝禹國號為夏後,自夏之後,中國歷史開始走入了王權時代。

9 從黃帝到禹,五百年文化或政治就演義了「無為而治」四字。

無 為而治」思想源自於《道德經》:「為無為,則無不治。」具體來說,治國所需做的就是「順道化民,合於天道」,主張君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自然 之道治民。在老子的眼中,社會也是自然的演化,君主所需奉行的僅是「上德無為而無不為。」推崇道德,不人為的強做什麼,反而能把該做的都做好。理想的君主 應是「清靜無為」而順道化民。對民眾來說,「帝力與我何有哉?」對君王而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那 麼,五帝時期,據《東周列國誌》記載,,帝王的生活克勤克儉,「堯舜之時,茅茨土階;禹居卑宮,不以為陋」。不僅如此,帝王還必須通曉治國方略,對百姓生 計負責,做到「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見《史記五帝本紀》)。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帝王能夠「明鬼神而敬事之」, 以及用「修身而天下服」的自身道德表帥作用教化百姓。舜把天下禪讓給禹的時候還諄諄告誡禹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見孔子 之《論語堯曰第二十》)

五帝治國的方法就如同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其最成功的地方在於「順天之義」,「明鬼神而敬事之」,因而教化大 行,垂拱而治。例如《史記》記載說,舜的手下只有二十二人輔佐他治理國家,「舜命二十二人各敬行其職,惟在順時,視天所宜而行事也」,而且當時百姓也攝受 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積善成德的結果是「天不異災,土無別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寶」,「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 晴」。可以看出當時百姓樂業,草木沾春,五帝「無為而治」之五百年也因此成為歷代君王治國的典範。


10 夏朝王權政治之後,君王治國修道增慧大道逐漸演變成為占卜問神小路。

修 道的要旨在於君王循道揚德而提升自己,達到「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而「通神明」,君王本身要求修德達到聖人、至人境界,誠如老子所 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卜卦的要旨在於君王遇難問神而依賴上蒼,多用術類,講究技術上的承傳,修德退而隱含其中,於是,周文王占卜問神不修道,姜子牙現 身,劉邦不懂修道,才有張良輔佐,那麼,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因公義而治、私情而亂的序幕由此拉開。

11 由於儒家文化的主導,中國人真正的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遠尊老天爺,近敬祖師爺。

中 國人培育道德由有仁愛情懷的父母和老師,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和學生講仁義、從禮儀、守智信,做君子儒。同基督教的教堂和佛教中的廟宇等相對比,中國人真正的 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而孔子說過:「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不語怪力亂神」,那麼,尊孔讀經不能使人得道升天或成 佛,卻能使人於地上中庸思賢,自然尊老天爺實際上不如敬祖師爺(儒家賢師)。12 中國人傳承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宗法禮教道德。

古 埃及和巴比倫地區三河流域的法制·智慧型文化中傳承是宗教神話人情化,相比古埃及、蘇阿巴的神話,印度兩河流域的宗教·智慧型文化中傳承更多神秘主義色 彩。而中國周公制禮、孔子講仁,學生尊師,逐漸確立起以祖輩老師的聖言賢語指導社會倫理的道德文化傳統,傳承是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 ——宗法禮教道德。


13 今人缺的主要是敬天的心。

受 西方實證科學的影響,無法外證上帝存在,沒有了永恆的造物主,沒有了最終的善惡標準的裁決者,誰擁有能量、誰擁有了權力,誰就可以為所欲為。那麼,相對西 方還存在表面文明的禮節,當今的中國人更是在歷次運動中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黨文化中成為斗性十足的山寨俘虜。當中共今日毛澤東、鄧小平的牌摔不響 了,還得撥款修孔廟打尊孔的牌時,傳統文化被燉成心靈雞湯,大眾追求只是表面的「形而下者謂之器」,缺的正如易經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主要是敬 天的虔誠心態的內涵。


14 中華神傳文化仁本化在漢代成型。

從 春秋晚期到西漢中期,儒家師生在民間積極入世,入仕努力極為活躍。孔子的「仁·禮」教誨,通過《論語》問答筆記傳為經典,再由《孟子》演義、《荀子》演 禮,當到《春秋繁露》演天道和三綱五常時,董仲舒獻策被漢武帝採納,由儒學而儒教,儒學禮教成為中華皇朝正統思想長達兩千年。儒學由此國學(教)化,其受 尊崇的地位與基督教世紀的天主教、東正教和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教相當。從漢武帝起直到唐太宗以前,儒家自隱仁政思想,幫助皇帝從思想政治和文化傳統上確立 起天道皇權統治秩序的思想原則。

15 父道和師道尊嚴在,王權仁情政治在;另一方面暗藏中華人文傳統無力抑制中共暴亂和邪政的弱點。

儒 家禮教,將敬仰老天爺打折為崇敬祖師爺於地上思賢的中庸之道,而要做「適度」、「恰如其分」從實際出發的中庸之道就難抑制隨歷史潮流走過來的人對共產理想 的急功近利似的人間天堂的幻想,騙死理想青年。而以仁(人)為本,揉和人情和禮教,使中國神傳文化人本化·仁文化·禮教化,使中國人真正的廟宇是家庭和學 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那麼共產制度就打趴父母和老師這個整體。

16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 子提出了「中庸」思想,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謂「中」,不是折衷與調和,而是指在認識和處理客觀事物時,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而 「適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礎就是從實際出發。既然從實際出發,孔子還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季路問 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那麼,「子不語怪力亂神」,本意不是孔子不相信這些,而是不要隨意的談論這些,也就是對於未知的事物要「修口」, 不要好高鶩遠,應踏踏實實著眼自身的修養。

17 道德智慧,神人奠基;道家搭臺,儒家演戲。

五 氏被尊稱為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女媧,而「氏」的原始意義是神祇之意。此外,五氏皆有異象,皆聰明過人。可以說是神靈由天界先後投胎人世間,做 部落或酋長首領,根據當時的歷史需要,教給部族時代人類文化知識的。而五帝時期君王普遍修道,帶功治國明顯是君王修道和道德教化的歷程。那麼,五氏五帝時 期經歷了人神共存的階段,華夏文明是是半神文化,道德智慧,就由神人奠基。

孔子進老子正門,出旁門而創儒家修養學,學道於《易經》,問禮 於老子,《老子》是儒家默認的思想老子,其聖人道是孔子君子儒的高臺。而後由《孟子》演義、《荀子》演禮、《春秋繁露》演天道和三綱五常,由儒學而儒教, 四百年團隊辛勞的就業努力,終於創出兩千年顯貴的儒官職業。老子(聖人、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 是編劇、導演和演員三合一,奠定孔子(賢師) 在華皇朝文化政治歷史劇裡的主角。

18 敬天叩地尊人,借天地之神靈力量,父母和老師在兒女和學生面前重樹尊嚴。

國 寨以前民間多設一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於中堂,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天地君親師,也說明天地高於儒家倫理,孔子的克己復禮得 益老子的金言,隱含修道。我們要復興神傳文化,應該從神仙皇帝神話傳說中吸取智慧,由此開始重新聆聽祖輩老師聖言賢語裡的故事,復興中國人的三才信仰,才 可能讓父母和老師在兒女和學生面前重樹尊嚴。


19 傳說時代天子修道傳播文明,神功從不輕易顯現。

傳說時代,君王修道有道德教化的歷程使命,而道德教化主要用「修身而天下服」的自身道德表帥作用教化百姓。那麼,行使神功去威懾就不是道德教化,或者讓人求功能而行有為之道,可能就失去了教化的意義.所以天子修道傳播文明,神功從不輕易顯現。

20 賢語時代文士修道亂世現身。

當 歷史被安排到崇智尚力階段,君王不修道而靠武力、禮儀等來維繫政權穩定時,修煉便轉入史官或文士等根基好的人那裡去隱修。於是,周文王占卜問神不修道,姜 子牙現身,劉邦不懂修道,才有張良輔佐......以及後來的皇朝開國功臣都有修道人參與其中。從側面也說明賢語時代,在演繹儒家群經之首《易經》之進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乾道,退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 坤道,也很好詮釋張良、諸葛亮等等「外儒內道」修道的文士。

21 為國為公為義而治,為家為私為情而敗。

由 漢武帝時代開始,儒生做官,士大夫看重讀書超過修煉,讀書就是為功名,為仕土 。當大多數儒生(包括皇帝,大儒做帝師,教導皇帝以讀儒家經典為重)為國為公,國家就相對政治清明,這個主要在一個朝代的前中期,而權力能使人產生腐化, 打江山辛苦與上個朝代滅亡教訓已遠,所以後期大多數儒生為私為情,國家就相對政治腐敗。就此,可以看到: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雖有天命使然,但興衰榮 辱又豈能無憑呢?

22 「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易經》出自可解讀為,天道的法則是:創始,亨通,大利,堅貞;還可解讀為,做父親的準則是:通天,愛妻,養家,正道;修煉者還可認為是:元神通天,求利正行。總之,道家、儒家、法輪功,讀後感悟完全可以不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諸葛明心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