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由赤"在蒙古語中是快行者的意思,史載始於元世祖忽必列,當年主要用於訓練擔任首都及皇宮警衛任務的禁衛軍。
中國人自古酷愛體育(遊戲)活動,現代足球即源自殷商時代就已出現的"蹴鞠",宋代流行的步打(捶丸)則可能是現代高爾夫的雛形,元代的"貴由赤"應該是最早的超級"馬拉松"賽事。其他如射箭、馬(驢)球、角抵、相扑等,都是在中國古代盛行的"准奧運"專案賽事。
"蹴鞠"堪稱中國的古典足球,也是世人公認的一項中國古代"准奧運"專案賽事。有人將蹴鞠的發明歸屬於上古的黃帝,這個說法大抵是附會之辭。據史料表明,蹴鞠始於商周,普及於春秋戰國,至漢代已是盛行朝野的賽事,還出現了女子蹴鞠隊。漢武帝劉徹便是一個蹴鞠迷,還有親自參與玩蹴鞠的記載。名將霍去病在領兵征戰時,經常組織並參與蹴鞠比賽,將其作為一種輔助性的軍事訓練科目。
漢代的王公貴族有專門的"鞠城"進行蹴鞠比賽,一般是在地面上挖出一個"鞠城",四周還有圍牆與看臺。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12名隊員參加,以進球數多少決定勝負。一般平民百姓則只能在路旁小巷中踢"街頭蹴鞠"。唐宋時的蹴鞠既有二三人玩的小型比賽,也有宮廷中數百人參加的大型比賽。宋太宗趙匡義經常上場玩蹴鞠,宋徽宗每年過生日,宮中便組織蹴鞠大賽,雙方隊員分著紅、黑兩色錦衣進行踢球比賽,贏者賞金,輸者受鞭打或以黃白粉塗臉。宋朝時出現專門的蹴鞠社,其性質類似於當今的足協。
唐代盛行的"擊鞠"活動,實際上便是馬球。馬球萌芽於魏晉,玩球者騎於馬上,手執一柄頭部彎曲的球棍,用棍擊打地上之球,最終以籌來計算勝負。唐代的馬術發達,西域大宛又常獻好馬,故諸王與貴族都喜好打馬球。唐玄宗即是一馬球高手,他曾參加唐人與吐蕃人進行的一場馬球比賽,結果把吐蕃打得大敗。唐代宮廷、京師與名城中大都建有馬球場,西安大明宮遺址中曾出土刻有"含光殿馬球場"的石碑,陝西章懷太子墓中發現一幅打馬球的壁畫。更有趣的是,唐代還出現了女子驢球隊,"聚女人騎驢擊球,制鈿驢鞍及諸服用。"(《舊唐書.郭英義傳》)大概是女人騎馬玩球有一定難度,便改用騎驢玩耍球。
宋代玩馬球仍然興盛。北宋末年每逢三月三舉行諸軍百戲,馬球是其中主要專案。比賽時分大、小打,連宮中的嬪妃們也時常湊熱鬧,但玩的應該也是驢球。與馬球相近則是"步打",唐宋開始流行開來。步打是在地面上徒步持杖打球,其形制類似現代的高爾夫球。唐代玩步打主要是一些皇宮佳麗,至宋代則發展成為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大型賽事。《宋史.禮志》記載,每年三月,宋太宗都要親自主持儀式,開展由朝中好手與民間玩家參加的步打比賽。金元時則稱步打為"捶丸",元初的《丸經》中記載有步打的場地、器具規格及比賽規則等。
中國古代流行的另一項賽事是角抵、相扑。角抵又叫"蚩尤戲",大概是引自《述異記》所載上古蚩尤民族頭上長角而"以角抵人"。其實角抵是一種類似現代摔跤、散打、拳斗一類的角力比賽。秦朝時角抵是一種戲耍的娛樂活動,漢代時角抵已經普及。《漢書.武帝本紀》中即有角抵的記載,當時角抵活動規模盛大,轟動京城,方圓幾百裡的老百姓都蜂擁而來,為角抵活動助興喝采。唐宋時期,角抵更是盛及朝野,成為常見的遊戲項目。角抵在宋代演變成相扑,宮中凡有盛宴必請相扑高手錶演肋興,民間的相扑比賽更是紅火。南宋臨安相國寺內,每年都會舉行一二次大型的相扑、摔跤比賽,奪冠者可獲旗帳、錦緞、馬匹。宋代江湖藝人中還湧現出一批相扑、摔跤高手,包括賽關索、黑四娘等女中豪傑。清代時的摔跤人被稱為"布庫",清廷專設"善扑營"進行管理,善扑營的布庫分為三等,按等級領取錢糧。
元代時出現一種名曰"貴由赤"的長跑比賽,應該是最早的超級馬拉松賽事。"貴由赤"在蒙古語中是快行者的意思,史載始於元世祖忽必列,當年主要用於訓練擔任首都及皇宮警衛任務的禁衛軍(蒙語叫"貴赤衛")。"貴由赤"比賽在元大都(今北京)與內蒙古的元上都兩個點同時進行,全長約90公里,是現代馬拉松42.195公里的一倍多。明代陶宗儀的《輟耕錄.貴由赤》對此有詳盡記載。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