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兩千年蒙塵: 墨學十大思想

作者:墨客  2008-11-16 00:4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夜讀《墨子閒詁》,有感於中華先哲之智慧,非碌碌後輩能望其項背。墨子之學,博大精深,堪為人類民主憲政先驅之學。然,《墨子》一書兩千年來幾無人傳述,專制暴政之術反肆虐中華,吾華夏子孫以何顏面追憶先祖?!南方在野學識淺陋,然知恥近乎勇,挖掘墨學十大思想,以期大方之家教正:

一、平等兼愛的天賦人權思想。

"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墨子·法儀》)。在墨子那裡,人生來平等,這是上蒼賦予人的一種不可被剝奪的權利。所以墨子批評孔子的"仁"存在親疏厚薄之別,從而提出"兼愛",主張無差別的人道主義原則,以解放平民。《墨子·經說上》指出:"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也,非若愛馬。"--墨子肯定人的尊嚴、權利、價值,認為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墨子珍惜國民的生命權。"天欲其生而惡其死"說的是生命神聖。墨子告誡執政者:"今天下之國,粒食之民,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並且以暴王桀、紂、幽、厲被"天下之庶民屬而毀之"作為執政者之警醒。(見《墨子·天志下》)。

墨子在《非樂上》中批評當政者無視民眾生存權與休息權,他指出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墨子重視勞動者私有財產權,在他看來不管是物質活動"耕稼樹藝"、"紡績織紝",還是政治活動"聽獄刑政"、"治官府"、"斂關市",都是勞動,都應該"賴其力者生",辛勤勞動獲取勞動成果。他強烈譴責那種"不與其勞,獲其實"的不仁不義之舉,認為應該"不賴其力者不生"。

墨子極力為平民的政治人權吶喊,他的《尚賢上》中要求:"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 之"。參與政治的權利,是人人平等的,他說:"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尚賢中》)

二、民主選舉的社會契約思想

墨子說:"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長也,百姓為人。"(《墨子·尚同下》)。無國家權力,只有百姓的自然權利。那麼,為何後來產生了各級政府官員呢?

墨子在《尚同上》闡述了民主選舉產生政府的觀點:由於原來的無政府狀態"天下之亂,若禽獸然。"所以人們"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立諸侯國君。""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從天子到三公,從諸侯到正長,政府各級官員莫不是經民主選舉產生。

《墨子·經上》明確指出:"君、臣、萌(民),通約也。"也就是說,人們在選舉產生政府的時候,是有一個社會契約的。墨子在《尚同中》闡述了這個社會契約:(1)人們選舉產生了政府,就將部分自然權利讓渡給了政府,政府有權力"發政於天下"、"制為五刑"、"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2)建國設都,設立天子諸侯,不是讓他驕奢淫逸的;而輔之以卿大夫師長,也不是叫他們放縱逸樂的,乃是讓他們分授職責,按公平之天道治理國家。執政者有義務"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貴貧寡,安危治亂。"

墨子批評當時的執政者違背了這個社會契約,說"方今之時之以正長,則本與古者異矣"。王公大人將父兄左右寵幸都任命為行政長官,"非正以治民",導致社會混亂,民眾不肯與上面協調一致,責任在執政者。(參見《尚同中》)。

三、非攻讚誅的共和革命思想。

墨子認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上》)。他反對等級制度,反對儒家所說的"天命"。他指出,儒家所言的"天命"是"天下之大害也"(〈非命上〉)。"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述),非仁者所之言也。"(〈非儒下〉)。

在墨子那裡,行"義政",不行"力政",是執政者的一種義務。行"義政"的,人們"故舉天下美名加之,謂之聖王";行"力政"的,人們"故舉天下惡名加之,謂之暴王。"(《墨子·天志上》)。

暴王當道,墨子主張共和革命。墨子"非攻"而讚"誅",嚴格區分了戰爭的性質:一方面,墨子把大國攻小國、強國攻弱國的戰爭,叫做"攻",對此強烈反對,認為"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維護多元化;另一方面,墨子把民眾討伐暴虐害民之專制君主的戰爭,稱之為"誅",大加讚賞,實際上賦予共和革命以合法性。(見《墨子·非攻下》)。

平等兼愛邏輯發展之下的"義政",是共和政治、利民政治。因為歷史侷限,墨子沒有提出權力制衡,但強調公平競爭、平等搏弈。墨子注重對少數派、弱者權利的保護,"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墨子·兼愛中》)。"強""弱","眾""寡","富""貧","貴""賤","詐""愚",這些對立的雙方,在墨子看來都是正常社會合法的客觀存在,應該有一個遊戲規則任其共和相處。墨子雖然主張"尚賢""尚同",但把這一切建立在平等競爭之上,是講究共和的,他認為:"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指出"兼王之道"應該不辭意見相左的賢人。

四、立法為公的依法治國思想。

墨子是中國第一個主張依法治國的思想家。在《墨子·法儀》中,墨子以工匠依規矩畫方圓推而廣之,批評當時的執政者:"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度,此不若百工,辯也。"他主張"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

關於"法"的形式,墨子認為有憲法(憲)、刑法(刑)、軍法(誓)。他在《非命》中指出:(1)"所以出國家,佈施百姓者,憲也。"(2)"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3)"所以整設師旅,進退師徒者,誓也。"

關於立法問題,墨子眼光獨到而睿智,在《墨子·法儀》中提出了如下兩點:(1)法不是維護暴政的工具。"法不仁,不可以為法。"聯繫墨子對"仁"的闡述,可見墨子認為立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尊嚴、價值、權利。(2)法不是人治之法。究竟由誰來立法?考慮到人性現實的弱點,墨子認為"天下之為君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父母、學者、君王,都是不可靠的,不能由他們來任意立法。

立法的根本依據究竟是什麼?《墨子·法儀》與《墨子·天志》中集中闡述了"莫若法天"的道理。綜合起來,墨子認為:(1)"天之行廣而無私"(《墨子·法儀》)--指出了第一個重要的立法原則:立法為公。(2)"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墨子·法儀》)--又指出第二個重要的立法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墨子·天志下》)--指出了第二個重要的立法原則:以法治官,以行義政。

《墨子·天志下》中有言"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墨子"以天之志為法",可謂用心良苦。當他講"天之愛百姓也",講"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講"置立天之,以為儀法。吾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義遠也。"的時候,憲政之道呼之欲出。

難怪墨子自負地說"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天志上》)。墨子之言穿越兩千四百餘載時空,依然震耳發饋。

五、公開議政的言論自由思想。

墨子尚賢尚同,但在《尚同上》明確指出"上有過則規諫之",可見墨子並不主張言論鉗制政策。

墨子甚至主張公開議論朝政,認為言論自由對國家有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墨子·親士 》)。

難能可貴的是,墨子將言論自由提升到法律的高度,認為法律不可損害言論自由這一基本人權。他將"君脩法討臣,臣懾而不敢拂。"(《墨子·七患》)視為國家之大患,極力反對。

六、平民結社的政治實踐思想。

與其他諸子百家不同的是,墨家團體不僅是一個學術流派,也是一個平民政治社團,有嚴格的組織紀律。墨子推薦弟子去作官,日後若有違墨家主張,就要被召回。墨家子弟做官的俸祿,一部分要分給墨家團體使用。

墨家政治社團為了宣傳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奔走天下,醫國療世,到政治黑暗混亂的國家宣傳尚賢尚同之理;到貧窮的國家宣傳節用節葬之道;到沈迷於聲色的國家宣傳非樂非命;到尚武侵凌的國家宣傳兼愛非攻。墨子經常帶領墨家團體參與政治軍事活動,幫助小國抵禦大國侵略。

由此看來,墨子在實際上主張平民結社自由。《淮南子-泰族訓》記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他們平時食"藜霍之羹",穿"短褐之衣",足登麻或木製的"歧矯",是一群深為戰亂所苦、決心在艱苦的生活方式和嚴密的准宗教團體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游士"。這個團體的首領稱之為"矩子",所有的墨家成員都要服從"矩子"的指揮。墨子死後,這個團體仍然存在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七、為國為民的任士俠義思想。

金庸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符合墨家任俠觀的。

墨家分為上、中、下三門,所以《墨子》書上的文章都分"上中下"三種,譬如《尚賢上》《尚賢中》《尚賢下》。不同的篇章為不同的子弟所學習。"上"是指政治家;"下"是指純粹的專家學者;"中"是指篤信墨學的苦修者,以自苦為極,損己利人,完全不同於社會的價值標準,為了所有正"義"的事大聲疾呼,嫉惡如仇。中國俠義文化的源頭是墨家。

春秋戰國,社會激盪。許多國士變為遊俠,良莠不齊,於是墨家在其經典著作中研究並闡述了任俠精神,加以引導。《墨子·經上》指出:"任(俠),士損己而益所為也。"就是自苦為極,損己利人。《墨子·經說上》又指出:"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俠的行為方式就是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懲惡揚善,全然不顧自己的私利。

俠的精神是"義"。在古代,任俠也被稱為"義士"。墨子貴義,《經說上》闡述道:"義,志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把為天下百姓謀利當作份內之事,有很高的本領,但不一定要求被任用。

在天下失義的情況下,俠義彌足珍貴。墨子自身也參照俠義行事,《墨子·貴義》記錄:墨子看望老朋友,朋友對墨子說:"現在天下沒有人行義了,你何必獨自苦行為義,不如就此停止吧。"墨子回答:"有個人生養了十個兒子,只有一個耕種,其他九個閑著,這一個耕種的不能不更加努力啊。為什麼呢?因為吃飯的人多而耕種的人少。現在天下沒有人行義,您應該勉勵我行義,為什麼還勸阻我呢?"

每民族危難、大惡當道之時,江湖門派林立、俠義精神橫出。對於俠義的期盼與熱情,儼然成為中國黎民唯一願意真正寄託的希望。

現代任俠義士,必承墨家"天志",繼共和革命之偉業,破"暴王力政"之不仁,造民主憲政之大義。譚嗣同是身體力行墨學的先行者,"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惟此墨家強志,方可救我中華兒女於水火!

八、民富國儉的強本節用思想。

墨子認為富足能解放人性,而貧窮飢謹會使人性異化。《七患》言:"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凶,則民吝且惡。"在墨子看來,所謂的行"義政",要使國民富足,"欲其富而惡其貧"(《墨子·天志下》)。

墨子要求執政者"興天下之利",這裡所說的"利",主要指使民"富庶"。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墨子提出要增產節約"強本節用",建設節約型社會。"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指的是開發本國資源,再加上節儉。

重要的是,墨子認為國儉才能民富,"強本節用"首要在於反對國家官員的鋪張浪費。他的《節用》《節葬》《非樂》都把矛頭直接對準當時的天子國君,《辭過》篇中也激烈批評"當今之主""暴奪、民衣食之財"造成"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可以說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反腐敗理論的思想家。我們不得不說,墨子的這個節約型社會,比今天文山會海上講下宣的那一套要高明的多。

九、強調邏輯的科學理性思想。

墨子做過工匠,長於機械製造,是中國第一位崇尚科學理性的啟蒙大師。他的科學精神集中體現在"墨經"、"墨辯"之中。

"墨經",包括《經上》、《 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共180多條,是墨家科學思想的精華,包含了政治、經濟、哲學、教育、邏輯學、語言學、數學、光學、力學等方面的知識,在中國和世界學術史上皆享有聲譽。他2000多年前在數學、物理學方面的貢獻可比於古代希臘許多學者的貢獻。墨子論述"力,重之謂下",他是引力學說的最早發現者。

"墨辯",包括《大取》、《小取》,是墨家邏輯學理論和體系的大綱,也是第一個中國古代較為完整的邏輯學體系。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論述了"辯"的作用、立"辯"的方法、辯者應遵守的原則,並提出了"辟""侔""援""推"四種論辯方式的邏輯要求與常見邏輯錯誤。墨子的"辯"建立在知類、明故基礎之上,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

十、借鑒創新的實用主義思想。

墨子提倡以古為鑒。"言必三表",首先是"有本之者":"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指的是借鑒古代的經驗得失。但墨子並不迷信古代,而是認為古代好的才讚揚提倡,古代不好的地方就應該去創新,他說"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墨子·耕柱》)。以善為本,從善如流。

這個"善"是什麼呢?墨子"言必三表"的另外"兩表"說的很明白。"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指的是倚重民聲。"有用之者":"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指的是可否為民眾帶來實際利益。(參見《非命上》)

由此看來,墨子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而且還是一個以民眾言論與利益判斷是非利害的實用主義者。

墨子再世,一定不會先聲奪人:"我們不一定學西方那一套三權兩黨",但他一定會聽民之聲、觀民之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來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