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條大政」其實了無新意。如加快安居工程與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4大措施幾乎是每年都要重彈的老調,基本上是宣傳有如雷霆之勢,結果只有少數百姓沾了微雨之「恩」。而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則是90年代中後期各地政府都戮力推行的措施,除了充斥豆腐渣工程之外,全國還倒下了若干位省交通廳長。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多年的基本國策,錢投入不少,環境生態越來越惡化。而「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更是多年來一直未竟的事業,甚至為此調整了稅收政策,但結果是技術密集型企業未曾進來,低技術型企業卻大批倒閉。而「服務業的發展」更是喊了多年,其結果只是與公款消費有關的各種服務業尤其是黃色產業繁榮興旺。而「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算是一條安民告示--一句話,以往依靠上述措施未能拉動內需,今後的效能也值得存疑。
比較實在的是「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這一條,許多企業可能會因銀根放鬆而獲得生機,至於是否有還貸能力那是以後的事情。只有「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才算是接觸到4萬億元從何而來的問題。
政府增加財政收入,其實只有兩條途徑,一是增稅,二是發債。增加稅收的辦法無非是提高稅率與新設稅種兩類方法。中共政府在這方面的創造性與不受約束性都位居世界前列。內外企業「兩稅合一」的新政就是以提高企業稅率為目標,從今年1月推出到10月宣布提高出口退稅率為止,總共也就10個月生命,由此可見提高稅率空間實在有限。而近年來新稅種也在不斷增設,開闢稅源的空間亦不大,否則河南省漯河市裴城鎮政府也不會出此下策,在秋收季節迫使農民每畝繳費500 元辦「砍伐證」、「准運證」後,才准他們在自家地裡收割玉米。行政收費更是從未放棄,2005年全國行政事業性收費總額達4,000多億元,行政收費佔財政收入的比重遠遠超過10%,成了道地的苛政。
增加稅收如此之難,剩下的途徑就是發行債券了。中國近年來國債發行量呈不斷上升趨勢,2007年國債發行量達創記錄的23,483.28億元(含特別國債1.55萬億元),同比增164%。2008年的預期國債發行規模是7,500億元,預計2009年將提高到1.33萬億元,增長77%。
地方財政則是另一番光景。近5年來,由於土地出讓金成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約佔同期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47%左右,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甚至高達地方財政收入的60%以上。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土地交易萎縮的態勢之下,地方財政已遭遇較大的資金缺口。直接威脅到公務員工資、教師工資、低保人群的保障等剛性支出,目前正在進行的醫改還需要大量補貼。面對癟下去的錢袋,地方政府能想到的辦法就是發行地方債券。一份由財政部牽頭起草的有關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方案,已提交到國務院等待批復。而中國地方政府早就是負債經營,據國家發改委估算,地方政府債務至少在1萬億元以上。如果國債與地方債務一齊推出,盤子過大,則會出現由誰來購買這一問題。
過去中國經濟其實就是按10條大政的措施一路走來,政府則完全放棄了分配職能中兼顧公平這一基本底線,其結果就是今天弊病叢生的經濟社會現狀。而中國財富總量雖然龐大,但由於過分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而這部分人的居住與需求早已國際化,對國內需求貢獻實在不大。而大多數平民手中有限的財富全部集中於應付住房、教育、醫療及日常生活開支,對於這幾者之外的「內需」實在無力做出新的「貢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何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