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點石成金」到「點鐵成金」

在經濟一片低迷、不景氣的情況下,"點石成金"應是許多人渴望的夢想吧!又有一詞曰"點鐵成金","鐵"是金屬類,要將它冶煉為同是金屬類的"金",應該更容易些。

"點石成金"語出《西遊記·第四十四回》:"我那師父,呼風喚雨,只在翻掌之間;指水為油,‘點石成金',卻如轉身之易。"又《醒世恆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載:"鐘離先生恐他立志未堅,十遍試過,知其可度。欲授以黃白秘方,使之‘點石成金',濟世利物。"可知"點石成金"乃道家的一種仙術,是將石頭點化成黃金。

到了宋代,胡仔於《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孟浩然》云:"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點石成金於是演變為善於修改文字,能化腐朽為神奇之意。

"點鐵成金"源自《景德傳燈錄·靈照禪師》:"靈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點凡成聖。"又《五燈會元·卷七·翠岩令參禪師》:"還丹一粒,‘點鐵成金 '。至理一言,轉凡成聖。"後來宋人黃庭堅於〈答洪駒父書三首之三〉云:"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此與"點石成金"相同,黃庭堅藉此比喻詩文創作中對舊語言材料的改造提煉,化腐朽為神奇。

黃氏的借用使這個成語貫穿著禪宗"參活句"的精神。禪宗認為:語言是僵死的,而佛性是鮮活的,即紫柏和尚所云"魚活而筌死",即"意活而言死",用僵死的語言來固定鮮活的"意",會感到語言的侷限與老化;反過來以鮮活的"意"驅除僵死的語言,那麼"陳言"也會在新的意境中充滿創造力,這就是明《紫柏尊者全集·卷一·跋蘇長公大悲閣記》所謂: "得活(意)而用死(言),則死者皆活。"

點鐵成金原是指道家的煉丹術,但禪師們卻常用來譬喻凡俗人的頓悟成佛,寓意更加深遠。

"點鐵成金"黃庭堅還有另一種不同的闡釋,據《西清詩話》載:"詩家不妨間用俗語,尤見工夫。雪止未消者,俗謂之待伴。嘗有雪詩:‘待伴不禁鴛瓦冷,羞明常怯玉鉤斜。'待伴、羞明皆俗語,而採拾入句,了無痕纇,此點瓦礫為黃金手也。"以點瓦礫為黃金喻"點鐵成金"為善用俗語,此為語言上的"以俗為雅",即置俚俗之詞於典雅的語境裡,使其脫離一般街頭巷尾所論之語境,進而獲得典雅的審美效果。


本文留言

作者龐涵穎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