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管制加劇中國毒牛奶問題

三聚氰胺毒牛奶事件首次曝光已接近三週時間,雖然中國政府匆忙向公眾承諾這類事情不會再發生,但北京堅持維護新聞管制的作法,對解決中國的質量控制問題仍是一塊巨大的絆腳石。

擴大新聞自由本身並不能解決中國的產品安全問題,但不論採取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它肯定是這個策略中的一個組成要素。自由的媒體將有助於保持企業和監管機構的誠實,揭露過失,向公眾提供至關重要的有關安全問題的最新進展,對中國這樣一個法律體系尚有待建設的國家來講尤為如此。

如果中國領導人之前允許記者正常開展工作,中國的毒牛奶事件有可能避免,或者不會有那麼多人受到影響。今年7月底,廣東《南方週末》記者何峰已開始調查有關嬰幼兒服用石家莊三鹿集團生產的奶粉之後患病的報導。三鹿集團是這次毒牛奶事件的核心。但《南方週末》的報導一直沒能發表。直到6週後事情最終曝光之後,該報主編之一傅劍鋒才在個人博客上披露,這篇有關毒奶粉的報導被有關部門壓下了。

8月份正是北京奧運會如火如荼之際,中國媒體承受著來自政府的巨大壓力,要求他們只能做"正面報導"。中國奶製品行業的問題屬於禁忌話題。與此同時,在幾十家媒體共同主辦的"30年,誰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大型品牌發布會上,三鹿奶粉獲得"30年改變中國人生活的中國品牌"。由三鹿公關部一位高級經理撰寫的有關獲獎的公司發布稿後來未經修改作為新聞內容刊登在官方報紙《人民日報》的網站和其他媒體上。

自從毒牛奶事件曝光後,壓制負面消息的作法仍在繼續,從某種程度可以說變得更糟了。媒體禁令的具體性質仍不明確,不過從新聞報導來看,媒體被要求按新華社的官方口徑來報導。有幾位中國記者告訴我,對中國奶製品行業問題進行任何進一步報導都是不可能的。有關危機起因和政府應承擔的責任(比如對政府與奶製品企業合作的質疑)的討論完全不可能。全球召回行動範圍的信息也不向中國消費者提供。

過去6年來,胡錦濤一直倡導在"公眾輿論導向"的大旗下將商業媒體的迅速發展與嚴格的媒體控制結合起來。就在一週前,中央領導傳遞出了這些政策不會變的"信息":對《財經時報》作出停刊3個月的決定。這家北京報紙沒有按照一條鮮為人知的規定事先得到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同意就對其問題帳戶做了報導。也正是這樣的做法加重了毒奶粉事件的悲劇。

眼下,鑒於全球範圍出現了受污染奶製品、糖果和奶茶紛紛下架的局面,很明顯,中國在質量控制方面的失誤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這也讓中國不讓媒體發揮高效"看門人"職能的現實成了一個全球性問題。

(編者按:班志遠先生是香港大學中國媒體項目研究員)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