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曾建元談兩岸民間交流

中國大陸民間對臺灣印象良好

基本上來說,中國民間對臺灣的印象普遍是很好的,因為台商去那邊確是改善了他們整個社會的生活。

我跟他們的接觸是很多的,尤其我主要是與他們的智庫、和他們的學者接觸,而這些智庫和學者們主要都是對臺的。我是感到一個較有趣的地方,就是他們對臺灣的接觸非常密切,而且很關心臺灣,因為這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工作久了,反而可能與臺灣在官方和在私底下有些較不同感情的存在,比如對臺灣的民主自由、多元開放這方面,他們也是非常地羨慕,所以他們來到臺灣最想看到的,就是這個部分。再比如說這些對臺的學者,他們若是想要展現他們的本事,就是要認識許多臺灣本土派的,這就代表他們有本事,可能較明目張膽的接觸及交往他們比較不敢,但是他想要展示他的本事的話,就是把這方面的觀點,能夠表達出來、反映出來。所以現在他們內部氣氛的改變,是很有趣的。他們有跟我說過,因為他們政策方面的一些限制,較封閉,所以過去他們很喜歡邀請我們臺灣這邊的統派人士過去,結果每次他們對臺灣政治形勢的分析,都與統派的說法完全不同,使得涉臺智庫及學者們的公信力愈來愈低,最後開始心虛,所以他們覺得這樣不對,如果在他們專業內部想要受到大家的尊重,那麼他們就要把臺灣真實、實在的一面,多多少少地做出反映和表露。我是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要讓中國大陸認識真正的臺灣

他們對臺灣,特別是官方,有所期待的,往往落空,所以他們感覺就差了!所有對臺政策的研擬,依照臺灣人如此那般的說法,並且也按照如此做法,但怎麼最後反應、結果都不同呢?所以他們的期待落差非常大。我是認為兩岸現在的交流愈來愈多,愈讓他們知道臺灣實際的一面,對兩岸緊張情勢的降低,幫助愈大。他們不要對臺灣有過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臺灣在迎接大陸的觀光客時,地方政府和旅行社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接待或是觀光設施的安排上面,是否有超過我們臺灣平常時的一些做法?譬如說,看到法輪功的招牌,就將之拆下,但平常時招牌是固定放置的,屆時卻刻意卸下。或是有懸掛國旗的景點就刻意避免或者不去,或是叫人換下有國徽的衣服或是在限制在運動會上不能拿國旗,以上這些不正常的做法我是認為千萬不要,在臺灣我們平常怎麼做,就照樣怎麼做,讓大陸客知道,臺灣就是如此。

我們應該要讓兩岸雙方更瞭解彼此,愈瞭解的話,對兩岸才是更好的,才不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臺灣人的想法如何?大陸人的想法如何?應該要讓彼此看到實際的一面。

臺灣經驗對大陸的影響

除了這些之外,大陸人民普遍對臺灣的印象是很好的,上週有提到,就是我們到對岸去發展的台商們,確確實實是對他們社會的進步貢獻很大,比如說我們很多台商企業過去,都很有社會責任,替他們的勞工興建宿舍、興建學校,甚至到醫院請醫生照顧勞工的生活,這可能是許多大陸本身的產業至今無法做到的,但是一些台資的企業們卻會想到這個層面。這是因為臺灣的〈勞基法〉本身對業主有一些要求,所以這些台商就把這樣的規範習慣性地帶過去那裡,可能有打折,但仍然比大陸本地要好,所以這一方面就是代表台商對他們實際經濟生活改善上的貢獻;另一方面則是臺灣的文化,在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上,臺灣的影響力是極大的,而這是無法禁止和限制的,譬如說我在那邊收看電視,電視裡頭唱的流行歌曲,都幾乎是臺灣的歌曲,大陸那邊也有像臺灣一樣,類似《超級星光大道》這樣的校園歌曲比賽,我看了一下校園歌曲比賽是唱什麼樣的歌曲,結果大都是我們臺灣二、三十年前的校園歌曲,而大陸現在才正在流行,可見臺灣的大眾文化對他們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他們在收看臺灣的戲劇、電影或是在音樂錄影帶裡看到的臺灣,可能跟實際也有不同,也許有特別美化的一面,他們認為臺灣的都市人是很有文化很有氣質的,也有檳榔西施讓他們認為臺灣社會也有很開放的一面,這就是臺灣對他們最大的吸引力。所以很多大陸人很喜歡來臺灣觀光,其實不是要來看臺灣的山和水,這方面大陸比我們壯觀的太多了,他們是要來看臺灣的文化。

一海之隔 文化有所差異

臺灣這裡的漢人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在臺灣這塊土地生長之後,與中國本地其實是有所差別的。臺灣文化的一些內涵,或是臺灣人對土地的想法對國家的想法,是不同於大陸的。所以文化的交流,其實也是一種文化上的競爭。我們可以常常看到電視上大陸的歷史劇,臺灣人很愛看,而其實在大陸,臺灣的戲劇他們也很愛收看,所以我認為臺灣一些傳統戲劇,也要反攻大陸,要讓他們知道臺灣人的想法。這個方面是很重要的!因為戲劇或是臺灣大眾文化的感染力是很強大的,並且表面上的政治敏感度也沒有那麼明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瞭解臺灣人的想法,我認為是一種機會。所以說大陸人來臺灣觀光,並不只是來購物的,應該是在行程當中讓他們去看看臺灣的表演。

我在這次的研究中,兩次去到廈門,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教授們做了一些交流,其中有一位新聞傳播學系的教授謝清果,他提出了一個觀點詢問我的意見,他問道:有沒有所謂的河洛文化圈存在?建構這個文化圈有什麼樣的意義?他向我問起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他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這與三通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福建省對於三通後經濟上的發展有一股危機感。過去他們認為基於地理上的因素,台商會先過去福建省,再由福建轉到別的省份,但是現在卻不然,我們臺灣的飛機可以直飛到大陸的各個省份,福建在地理上的優勢便消失了,如此,福建省該如何繼續吸引台商們的青睞?他們現在想來想去,就僅剩文化這個特點,所以當這位教授提到這一部分,我感到非常有趣,我則與他更深入討論目前臺灣文化中有關河洛這一塊的發展狀況,與他們廈門本地及福建整體的發展來做比較,我們討論出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即是兩岸的河洛文化都受到很大的來自國家威權政黨的壓迫,而反壓迫的經驗,臺灣則是很豐富的,反而他們那邊是沒有的。比如說我們的教育部最近公布新增一批台語的標準文字,而我們也有河洛話的課本,到客家語以及福州話,我們最近都有教材,我們是把母語教育納入國民義務教育,我們現在也有針對弱勢族群的專門電視臺,這是對岸所沒有的,他們並沒有這麼做,所以當他提到這個河洛文化圈時,就讓我想到,臺灣的經驗對他們本地的發展、他們自己對於地方的自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認為這是非常有趣的。而就我們臺灣對中國的影響,在文化這方面,我是認為我們其實是有很大的優勢的,而可以起引導的作用,因為臺灣的文化除了本土化這部分現在發展得很好之外,我們的國際化程度也相當高的,所以他們對臺灣的文化產業發展,是認為福建這個地方它的經濟基礎沒有上海或廣州那邊發達,所以他們認為,靠文化的因素可以讓他們本地的經濟崛起,這可能也是他們可以參考的一種臺灣經驗。

多元文化 必然影響國內

我們過去常常以為大陸是一塊鐵板,因為他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平均的,各地的差異非常大。現在他們與臺灣接觸之後,臺灣這樣的多元文化對他們來說必將產生很多的影響,並且這些影響會愈來愈深,因為來臺灣觀光的大陸人愈來愈多,所以影響會愈來愈大。比如我剛剛所提到的,福建在這幾年有一種想法出來,他們有人在倡議,要從廈門的經濟特區,擴大變成福建行政特區,這個行政特區的意思就是對臺政策與立法,由本地決定就好了,不要再透過中央,在目前廈門地方有這樣的看法出來。我認為,這是臺灣對中國的影響,這樣倡議的聲音是由地方而來的,而不是由北京政府發出的,因為他們的地方與臺灣接觸多了,有較不同於大一統或中央集權的想法會出來。

我認為這是來自我們臺灣自由及多元文化的影響,所以我覺得這一點要好好地發揮,這也是改善他們人民本身地位的方法,由臺灣來作為他們的後盾並且給予支持。

(本文為臺灣中央廣播電臺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與三十日播出之《臺灣新角度》節目內容,由林永沛專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研究生蔡婷婷整理初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曾建元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