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奧運北京的都市發展

大陸為了舉辦北京奧運,傾全國之力,將北京的都市硬體結構重新改造,包括現代化機場的興建,捷運系統的擴充以及奧運場館與相關設施的建造等,展現出美輪美奐的新氣象。而在北京市民享受(或忍受)奧運所帶來空前都市秩序的同時,這些興建措施,對後奧運北京的都市發展,會產生何種衝擊?值得觀察。

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都市規劃手法,一向以大興土木的方式,從建築及都市設計的硬體角度入手,力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種以硬體為導向的都市發展思維,在此次北京奧運的準備過程中,體現無疑,並達到巔峰。然而,良好的都市規劃,不盡然在於硬體設施的興建與改善,更重要的是軟體面的制度設計。

根據筆者有關都市發展電腦模擬的研究發現,制度規範了人的行為,進而影響了都市發展的效率,其重要性不亞於實質環境的設計。我們可以觀察到,上海自浦東造鎮以來,都市實質環境改善了,但因軟體配套措施跟不上,隨之而來的則是嚴重的失業、犯罪、交通擁擠、房價上揚以及空氣污染等問題,這些唯有依賴制度設計加以解決,例如制定適當的土地使用等管制措施。

當代都市規劃已不再是都市硬體設計的工程問題,而是屬於社會科學的領域。在北京因舉辦奧運採取強制控管,造成都市表象秩序的同時,筆者懷疑,在後奧運時期,都市自然發展的力量恐難以駕馭,甚至產生反彈,使得一時的秩序頓然消失,屆時北京能否繼續維持其絢爛有序的樣貌,令人好奇。

後奧運時期北京的都市規劃,應著重在制度面的設計,強調活動及設施相關法規或協議的訂定,期能維繫人與空間的和諧共存,使得北京成為既好看又好玩的古都。否則,耗資數萬億人民幣打造的都市新樣貌,有可能會隨著時間走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賴世剛/臺北大學教授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