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誰能說理論不重要呢?百年赤禍的形成

講到剝削,不能不講到馬克思。

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是這樣的:比如說,一個資本家投資辦了一家襯衣廠,雇來一批工人生產出一萬件襯衣,以每件十元的價格全部售出,共收入十萬元,除去購置機器和原料花的八萬元外,還多出兩萬元,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這兩萬元就是工人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理當歸工人所有,但是資本家只拿出一萬五千元當工資發給工人,把剩下的五千元據為己有,這剩下的五千元就叫剩餘價值,資本家就是佔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發的財。

馬克思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問題是,當資本家預先付出八萬元的成本,並且按照契約付給工人一萬五千元工資時,他只是得到了一萬件襯衣,這些襯衣賣不賣得出去,能賣多少價錢,根本還是不確定的,是沒把握的,是有風險的。如果銷路好,資本家當然能賺錢,在這裡,資本家賺的錢是風險錢,因為要是銷路不好,資本家別說賺錢,連老本都會賠進去。馬克思沒有考慮風險性,沒有考慮到做生意是要冒風險的,他把一萬件襯衣能賣出十萬元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以為那根本不是問題。這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馬克思錯了。

我們知道,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建立在他的勞動價值理論之上的(雖然勞動價值論並非馬克思首創)。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站不住腳,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同樣也站不住腳。馬克思說,商品有二重性,一是有使用價值,葡萄可以吃,襯衣可以穿,一是有交換價值,你可以用幾斤葡萄換一件襯衣,比如說,你用十斤葡萄換一件襯衣。那麼,你為什麼可以用十斤葡萄去換一件襯衣呢?為什麼十斤葡萄等值於一件襯衣呢?葡萄是用來吃的,襯衣是用來穿的,兩者的用處根本不一樣,沒法互相比較,不可比;於是馬克思斷言,可見商品交換和它們的使用價值無關,因此必定有別的什麼兩者共有的東西決定著它們的交換價值。按照馬克思,那就是物化勞動。十斤葡萄可以換一件襯衣,是因為生產十斤葡萄所需要的社會平均勞動和生產一件襯衣所需的社會平均勞動相等。

對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一百多年前就有經濟學家做過尖銳的批判。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指出馬克思的邏輯推理實在是"少見的糟糕和草率"。龐-巴維克反問馬克思,你憑什麼斷言商品交換和使用價值無關呢?不錯,葡萄的用處和襯衣的用處不一樣,但兩者都對人有用處這一點卻是一樣的,因此,商品的交換決不是和商品的效用無關而是相反。如果別人認為你的東西對他沒用處,他就不會把自己的東西和你交換,如果別人不覺得你的東西對他的用處有那麼大那麼急迫,他就不肯花那麼多價錢。一件東西值錢不值錢以及值多少錢,並沒有一個客觀不變的標準,而是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不定的。商品的價值是主觀的,是不確定的,這就叫邊際效用理論。龐-巴維克這一段分析批評只有寥寥數百字,就已經把馬克思的邏輯謬誤講得一清二楚。記得當年我從一本名為《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資料選輯》的書裡讀到龐-巴維克的這段論述,忍不住納悶:在龐-巴維克之後,怎麼還有人信馬克思?

據說,馬克思在晚年已經注意到邊際效用派的批評,意識到自己的學說從根基上就出了問題,所以他再也沒能寫完他的《資本論》。可是,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卻以訛傳訛,一路錯將下來,遂釀成百年赤禍。誰能說理論不重要呢?一位美國學者為《共產主義黑皮書》寫了一篇評論,題目就叫《理論的代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胡平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