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到底揹負了多少債務?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北京方面的償債能力不成問題,但是這些數據顯著壓低了中國的債務規模。由於中國的金融振蕩勢必產生全球性影響,其他國家理應對此心存擔憂。
中國財政部在3月份發表報告稱,截至2007年底中央政府負債人民幣5.21萬億元(按當時匯率合7,142.3億美元)。考慮到中國的經濟規模,這一數目尚屬適中;而且由於其中大多都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長期債務,中國負債的結構比較合理。眼下中國坐擁1.80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幾乎是其外幣主權債券規模的 51倍;且政府負債中只有不到5%是外債。
然而,這一官方數據並未包含中央政府為市政及其他本地項目所借入款項、財政部為部分銀行資本結構調整提供的擔保、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其他機構或政府展期的債務、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與其他兩家政策性銀行的借款、以及因其他名目(例如發放糧食補貼)揹負的各種債務。此外,中國可能還為實現軍事擴張而舉借了數目不明的資金。
雖然我們不清楚北京的總負債規模,但我們確實能發現其借貸習慣存在著令人擔憂的趨勢:中央政府越來越依賴於在資產負債表之外進行融資。隨著時間推移,北京方面提供的數據也變得更加缺乏透明度。
官方數據顯示,2007年末中國負債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1.1%,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警戒水平60%。然而,考慮到北京對跨國機構與外國政府的負債,上述比例可能應該增加3個百分點;算上中央政府為下級政府揹負的債務,這一比例可能就要再上升10個百分點。
地方省市也揹負了龐大的債務,至少從理論上講它們也是中央政府的負債。
中國市級政府沒有借貸的權利,但他們常常通過下設"管道"公司發行債券或直接從當地銀行貸款。一份五年前的報告顯示,地方政府發行的此類債務規模達到了6,000億美元,不過如今這類債務估值要低了很多──有時看似是被刻意壓低了。
那些將地方債務視為潛在雷區的北京分析人士近日指出,此類債務的規模可能達到了人民幣1萬億元(約合1,460億美元)。世界銀行2006年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各城市的非預算債務規模"可觀",但具體數額並不清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2006年2月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地方債務可能佔到2002年GDP的3.5%至9.3%。
上述數字或許低估了地方債務的規模,而除了時間推移的因素之外,這其中還有其他原因。地方政府也許要彌補養老金的空缺,尤其是當有欺詐行為發生時──這種事情在今天已是司空見慣。在國家為減輕農民的重負而廢除農業稅後,鄉村政府也變得囊中羞澀了起來。然而,中國總理溫家寶並未下令對失去了一大筆稅收收入的農村政府給予什麼財政補貼。北京方面只發布政令但不給財政支持的做法一直都是個問題。
此外,中國GDP的很大一部分──可能高達四分之一的比例──都得益於國家的財政刺激政策。很多時候,中央會向地方政府的項目提供種子資金,而這些項目大多或公開或私下地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門的擔保,儘管它們並不具備經濟上的可行性。考慮到以上諸多因素,地方政府的債務增加速度似乎就大致等同於中國的GDP增速。
較為準確的估計顯示,各省市政府揹負的未記錄在案的債務規模大概相當於GDP的10%。這使得負債與GDP之比達到了45%左右,仍與國際警戒水平存有一段距離。不過這一數字並沒有涵蓋其他債務,比如財政部、其下屬部門和國有銀行帳面上約1萬億美元的不良及問題貸款。全國社保體系面臨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隨著北京不斷增加社保給付,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突出。考慮到這兩個因素後,中國的負債率比60%的國際警戒水平高出一倍有餘。
當然,這個受到廣泛關注的數字其實也沒有什麼魔力。阿根廷五年前負債率達到55%時就宣布了拖欠債務,而雖然義大利和日本的債務超過了GDP,但它們的現代化經濟顯然能夠承受住如此重壓。
然而當中國經濟再次面臨頹勢時(許多人預計奧運結束即會如此),它的隱性債務可能不僅會觸發國內危機,還會在海外引起恐慌。沒有哪個發展中國家能夠逃過金融危機的衝擊。因此,當看到北京一次性拋出1萬億美元海外資產償還其國內的隱性債務時,我們或許能很快明白發生了什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外媒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