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兩邊看(圖)

廣場上正放映著一部黑白電影,影幕的正反兩面都黑壓壓地坐滿觀眾。觀賞電影的人個個都抬著頭,聚精會神地緊盯著影幕看。

看電影怎能在影幕的反面看呢?這種景像在早年的臺灣,可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因為那時還是默片時代,劇中演員的台詞,觀眾一句也聽不見,影幕上也沒有打字幕,所以坐在影幕兩邊都可以觀賞電影。

在那個少有娛樂的時代,聽說要放映電影,那可是大事一件,因為那時電影很少,觀賞電影的機會實在難得,因此雖然是露天放映,還是高朋滿座,場場爆滿。

這種免費觀賞的露天電影,大都是政府機關,像鄉鎮公所、糖廠或是眷村等機構為了娛樂民眾,不定期地請人來放映的。電影放映前會有宣傳活動,放映地點都在廟口、廣場等。

放映電影的通常都是四、五個人一組,其中有放映師、解說劇情、說台詞的和播放音響的。晚上要放映,下午他們就會先到現場,將白色的布幕高高掛起來,把工作檯子搭好,上面有放映機、影片盒子、唱機、唱片、擴音喇叭等等。

電影都是晚上七點鐘開場,但是天還沒黑,就有許多人搬著小板凳來佔位子。大家吃過晚飯後,漸漸向放電影的場子集中過來,家家戶戶都是扶老攜幼全家總動員。隨著人潮而來的有賣烤香腸、枝仔冰等攤販。

電影開演後,放映台上很熱鬧,工作小組合作無間,唱作俱佳,只見他們之中有人操控著放映機,機器慢慢轉動著,電影膠片隨著燈光映現出人物和劇情;有人拿著擴音喇叭大聲對嘴說台詞。這個說台詞的播音員可厲害了,經常一人扮演多種角色,一會兒發出男聲,一會兒發出女聲,一會兒變成老人,一會兒又扮成小孩酘酘劇中人的語言和劇情的進展,就在這位幕後播音員的賣力演出中進行。

另有一人專門放音響,這位仁兄也相當了得,他手腳非常俐落地,快速的播選僅有的幾張唱片,隨著劇情,一下子放這張唱片,一下子放那張唱片,如劇情悲傷時,就放慢調子的抒情或哀怨曲子;劇情緊張時,就放快板的音樂;戰爭場面就放激揚的音響;反正就是那幾張換來換去,手忙腳亂,但是亂中有序地讓電影效果呈現出來。

台下許多人目不轉睛地緊盯著影幕,看得津津有味,但是現場人多,小孩子看不懂的吵著要回家,大人捨不得走,小孩因此哭鬧不休;跟隨主人來湊熱鬧的小狗也汪汪亂叫;抽煙的、講話的,搖扇子的、拍蚊子的,讓現場充滿著一片吵雜的嗡嗡聲。

劇情進入高潮,觀眾情緒跟著高漲時,電影忽然"嚓"一聲中斷了,現場噓聲四起,這就是要換膠片了;等放映師接好片子,電影又繼續演出時,觀眾們還會高興地拍起手來。

劉興欽大師為這種露天電影,寫下了這首有歷史意義的打油詩:"露天電影兩邊看,有人坐著有人站。留聲唱片當配樂,對話現場用人配。中間斷片別心急,修補剪接是常業.。"

這種露天電影現在偶爾還可見到,那是為了懷舊而特別播出的,被稱為"蚊子電影院",因為看這種露天電影,真的要有餵蚊子的心理準備喔!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