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在推廣錯別字方面 絕對第一(圖)

中央電視臺舉辦"百家講堂",推出若干文化明星後,有人說央視為提升中國民眾的文化素養作出了貢獻,不管人們是否認可這個說法,我要說,央視在推廣錯別字方面起的作用也是絕對第一。

我指的是央視談話節目的中文字幕。不管是哪一個頻道的節目,凡有字幕,不出錯的情況少,出錯的時候多,而且往往是一個節目多次出錯,錯得讓人哭笑不得。

舉最近的例子。 8月12日晚上8點20分播出的"第一線"節目,題目是"南皮雙烈女",剛開頭就出現"明國大總統徐世昌",這個錯誤讓人匪夷所思,"明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哪朝哪代?

在這個節目的後面,畫面上出現一張舊照片,字幕上寫的是:"這是我們的導演在故址堆裡找到的照片",這又是錯得離譜,"故址"怎麼成堆,怎麼從中搜尋出一張照片,實在令人難以想像。顯然,導演不是從"故址堆"中,而是從"故紙堆"中找到一張照片。

這次節目中把"民國"的"民"寫成了"明白"的"明",相反的情況也發生過,一次節目是與金庸對談,金庸曾創辦和主編《明報》,字幕寫的卻是《民報》,這就張冠李戴了,而且是一個大大的錯誤,《明報》辦於1959年,在香港,而《民報》辦於1905年,在日本,是孫中山親自主持創辦的同盟會的機關報。音不同字也不同,歷史意義更是大不相同,是萬萬錯不得的。

出現的是低級錯誤,反映的問題卻不只是水平低,而且是不動腦筋、不負責任。這個節目明明叫"民國奇案","民國奇案"幾個字醒目地長時間出現在畫面上,應該說是想出錯都難,但偏偏就是出錯了。幹這項工作的人哪怕腦子裡閃一個念頭"這說的是民國的事"就行了,或者,簡單地動動腦筋也行:"明國大總統,這說的是哪朝哪代的事呀?"

類似這樣不動腦筋、不負責任的例子還有。央視曾經有過一個節目,報導我國著名羽毛球女運動員龔智超退役後在家鄉湖南當上了體育行政官員,字幕把她的名字寫成"龔志超",可笑之處在於,當字幕上是"龔志超"時,畫面卻是主人翁正在作會議發言,一塊醒目的座位牌"龔智超"正對著觀眾。

其實,責任心比水平更重要。記得大約兩年前看央視的新聞頻道節目,說的是剛開通北京到埃及和土耳其的旅遊項目,其中把"伊斯坦布爾"說成土耳其的首都,其實,初中學過地理就會知道,土耳其的首都是安卡拉而不是伊斯坦布爾。我趕忙上網查央視電話,結果大部分電話號碼無效,最後打通一個,對方說他不是新聞頻道,不管,讓我自己設法聯繫新聞頻道。我當時真是又急又氣,央視鬧笑話,怎能不急?我都感到臉面上挂不住,也坐不住,你們怎麼好像沒有一點事?這好像大庭廣眾之下看見你家老爺子褲子的拉練沒有拉上,心急火燎地告訴你,不想你卻這麼打我的回票:"啊,這事不歸我管。"

央視應該聘請一些退休中小學語文教師去糾錯兼上課,以提升職工的文字水平,至於責任心和長腦子,就不知道該靠誰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