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 梅之風骨 玉之精神
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所以中國人歷來敬天重德,講求品格和節操,"德"的思想深深滲透在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人們常常將一事物比擬成一種人的美德,如蓮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竹象徵"氣節",梅象徵"風骨",玉象徵君子的內在氣質等,表達了人們對正人君子高尚品德的推崇,對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嚮往。梅花凌寒綻放,獨樹一幟報早春的品格,一直為人們所讚頌。 她神姿綽約,清逸超然,令人神往。她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望之肅然起敬。她不畏風霜雨雪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給人以立志奮進的鼓舞。報春的梅花成為冬日中最亮麗的風景,使人們看到春天的美好和希望,受到堅強、剛正和高潔氣質的熏陶和激勵。
中國歷史上湧現出的無數仁人君子,他們都具有梅一樣的品格。如陶淵明潔身自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劉禹錫雖身居陋室卻心憂天下;陸游憂國憂民,雖屢遭貶謫而報國之心卻始終不改,一生愛梅、詠梅、以梅自喻,"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
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又一寶貴資源,融合在道德觀念與禮儀之中,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以美玉之質比君子之德,儒家對玉賦予了道德內涵並作出了精闢的詮釋。孔子提出"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將玉與君子聯繫在一起,規範著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養。"玉有五德":玉溫潤而澤,謂之仁;玉廉而不劌,謂之義; 玉垂之如墜,謂之禮;玉縝密堅實,謂之智;玉色彩斑斕卻心地透明,謂之信。使玉成為仁、義、禮、智、信等社會道德的象徵。
仁,厚以待人,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同情愛護曰仁。"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君子只是嚴格要求自己,而不強求於人,所以無怨無恨。心裏有別人是善的開始,心中沒有別人是惡的開始,內心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的人可能就會強取豪奪、無惡不做。"仁者人也",任何時候能想到別人,才是真正的人。"仁者無敵",真正的善良人,沒有敵人。
義,天理正路曰義。朱熹說:"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可見遵從天理道德就是義。
玉的品質堅硬而不傷人,展示了玉的高潔:"撓而不折,銳廉而不忮"展示了玉的寧可折斷也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玉的可貴,也是君子美德的昭示。
禮,禮是人類與生俱來應當遵循的行為規範、自然法則。玉墜,只要人帶上它,它就自然的垂下去,垂之如墜,非常生動的表述了禮的形象,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謙恭有禮。正如君子,自卑尊人。卑是謙卑,不是卑賤,是放低自己,放下自己,才能真正的尊敬別人。
智,本意當"知"講。玉的紋理細緻周密,就如同有智慧的君子,考慮週全,觸類旁通。君子做事沉穩而不焦躁、週全而不偏執。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就是智慧。
信,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說:"篤實不自欺,亦不欺人之意。"所以,誠就是信。玉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玉從不掩飾自己的缺點,上不欺天下不騙己,就是君子之信。信,還有聽從人言之意,也就是能聽進去別人說的話,聽從不疑,為信。
玉色通明與天的白氣相似,這是與天相配,與天道相應,猶如君子氣貫長虹,代表高貴、純潔、祥和和永恆。而斑點也如此顯而易見,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飾;另外,玉的色彩從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裡如一,縱在暗室,也誠信不欺;而玉的精神可見於山川之中,如‘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所在之處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惠澤一方。
天下無不以美玉為貴,因為高尚的品德是道的顯現,包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氣節。
歷史上的聖賢無不遵循天道,以德化人。孔子一生以弘揚道德仁政為己任,雖歷盡艱辛而矢志不渝;孟子提出"仁者無敵於天下",有了這樣的修養和"浩然之氣",就能夠無所畏懼;唐太宗仁愛萬民,開創大唐偉業,締造出一代天朝盛世,為後世做出了典範。
當今,社會風氣一落千丈,失去了道德底線,有多少人還能保持自己真正的本色?
法輪大法在世上洪傳,給人們帶來美好的未來和希望。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有識之士按照"真、善、忍"的理念去做,淨化自己的心靈,傳播善念和真相,喚起更多世人的覺醒。梅之風骨,玉之精神,是這些有著崇高品格和節操的君子的寫照,是這些有著無比堅定信仰和信念、勇於捍衛真理的仁人志士的寫照!
- 關鍵字搜索:
-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