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接訪"與青天老爺

廣州市長局長區長鎮長今天同步大接訪,最引人矚目的舉措就是市長告別熱線電話,選擇走出辦公室,直面群眾,真誠聽取社會呼聲。超乎想像的過人潮,體現了民眾對首腦傾聽民意的渴望,也蘊含著一種威權才能治理社會的群眾信仰。顯然,民意訴求與解決機制的完備,仍待落力建設,否則大小官員一年到頭接訪,都應對不了海量的民意訴求。

按說,各個政府部門都有信訪辦有熱線電話,有法定的接訪與回覆辦法,每個月都有接訪日。為什麼這次市長一出現,成千上萬的民間訴求就如排山倒海般釋放呢?這是不是間接驗證了平時的信訪制度,其實有著不便明說的缺陷呢?面對林林總總的民間積怨,各部門並非從不重視,然而在現有法律框架、官僚體制和歷史成因下,要消除諸多積弊,並非一個部門所能完成。房產、土地、勞保、拆遷、污染、醫保,許多民眾為之苦苦掙扎的問題,在有關部門案頭,卻往往成了為顧全大局而有所不為的棘手貨色,唯有採用拖字訣能方保護政治平衡、顧及利益集團。日積月累之下,待到市長現身,所有問題當然要來個總爆發了,因為這是受苦民眾最後的青天寄望。

以往藉助熱線電話,加上媒體善意,每次市長電話接訪都能給人從容解決問題的親民感覺。然而社會積怨不會因此而蒸發,大量被邊緣化的民眾訴求,匯成江河湖海,就會積累巨大的社會能量。可惜我們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礙於身份淵源背景,在為選民代言上幾乎毫無作為,只有一兩位代表成了孤膽英雄。代議制乏力,民眾也無法通過有組織抗議,獲取政府關注。這就造成民意上傳的通道似有似無,個人申訴成本極其高昂,大量正義善良的願望消耗在貌似正當的行政程序中。

如今依靠高層出馬,私人問題或有望解決,也是因為各部門領導的政治前途根本就維繫在上一級領導的手腕中。市長在旁,下級自然要醒目表現,積極配合,多難的事情都要接下來自己啃。上級監察有效,能指導工作;民意訴求太亂,不必當作導向。如此基層治理理念之下,民眾很自然就會越級尋求上級們的威權和監察力。作為21世紀的公民,並非還在崇拜青天老爺,而是在民眾質詢政府的機制缺位下,唯靠上訪這有歷史特色最後一條路,對此高官們是心照的。

本文留言

作者耀琪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