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玉蟬(圖)

東漢(公元 25-220 年)年間雕成,長 4·50 厘米、寬 3·20 厘米。現藏洛陽博物館。

玉蟬為白玉質、浸黃斑。蟬狀,以直線弧線勾勒蟬首、雙翼、腹、尾等,體扁平,雙目、吻部、雙翅尖、尾尖突出體外。玉蟬形象生動寫實,刀法細膩洗練立體感強,雙翼有薄而透明之感,線條簡潔明快,雕工技藝嫻熟。

此玉蟬應稱之為:「玉琀」,是漢代盛行的喪葬用玉!新石器時期已經出現喪葬含玉的習俗,商周以來,這一傳統一直保留下來。

商代有的「含貝」,西周有的「含蟬形玉」,春秋時代有的「含珠玉」,戰國時期,特別是到了漢代非常盛行「含蟬形玉」。

琀作蟬形,大概是取其清高、飲露而不食。《史記·屈原傳》載:【蟬,蛻於蝕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

以蟬為琀,還是以 3 借蟬的生理習性,而賦予死者特定的含義,「琀」與口塞作用大致相同,但使用口塞的習俗,一般僅限於高級貴族階層,而琀的使用則較為普遍。

這件玉蟬的藝術風格,也反映了「東漢」玉器陰線刻飾的工藝手法,和強烈的寫實性!形態生動逼真、造型新穎質樸、刻劃簡練,寥寥數刀神韻盡在,與「紅山文化」玉器的表現手法頗為相似,俗稱『漢八刀』,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極具特色的表現手法。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