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何不信西方救災誠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緬甸召開了五十餘國代表參加的救災會議,對聯合國來說,這就是一個小小勝利了。聯合國前緬甸特使黎薩裡要求赴緬甸,緬甸政府推遲了二十二個月不給簽證,直到05年黎薩裡退休,如今潘基文可以在仰光召開會議豈不是勝利。但是如果說這就會使緬甸的政情有所改變,那就太奢望了。無論國際間怎樣強調對緬甸救災,事實上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人道動機,但是瞭解國際政治的人都知道,西方想趁這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進入緬甸卻也是事實。
西方已瞭解對一個封鎖性國家,要想以外交勢力打開其門戶是十分困難的,19世紀的炮艦外交已不能用。最好的辦法是促使這個國家內部變化,由內部人民推翻這個政權而將門戶敞開。對緬甸,期望的就是翁山蘇姬領導的民主聯盟能成氣候。美國時時在鼓勵緬甸人民反對軍政府,國務卿萊斯透過「美國之音」,曾向緬甸人民有這樣的喊話:「你們爭取民主的理想沒有被遺忘,你們並非孤軍在作戰,美國與你們站在一起,我們仍是你們忠誠的夥伴,我們將努力爭取你們重新在自由、和平和繁榮中生活,我們會讓這一天盡快來臨。」
這些話聽在軍政府耳中,還敢讓美國勢力滲入嗎?歐盟硬是壓迫東協,以緬甸人權問題作為發展與東協關係的條件,軍政府還敢讓歐盟來嗎?於是在救災事件中,緬甸政府有許多懷疑,唯恐西方救災人員是「木馬」,救災是假,滲透是真,所以只收物資而不讓救災人員去工作,怕他們在災民中間作工作。而有些國家救災條件也很特別,譬如荷蘭與瑞典要求新聞媒體人員必須在災區不受限制的自由工作行動,以保證緬甸人民知道真相。這要求也說得過去,但問題是:救災還有條件,這究竟是在救災,還是去推廣西方的民主自由?
- 關鍵字搜索:
-
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