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亞洲災難預警系統是否得到加強?

 2008-05-25 10:3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四年前發生的亞洲大海嘯暴露出的問題是,該地區不具備應對重大災難的能力,因此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誓言要改善災難預警系統和應急機制。

亞洲多天災 備災進展大

中國四川省大地震和緬甸強熱帶風暴讓人們認識到,亞洲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難襲擊最多的地區。那裡的民眾經常受到熱帶風暴、地震、洪澇、山體滑坡和其他災害的打擊。僅僅在過去一年裡,亞洲就發生了近四百起自然災害。

雖然亞洲國家對遭災已經習以為常,但是2004年12月發生的那場海嘯造成的巨大破壞仍然是史無前例的。受災國家都被深深震撼,不僅因為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也因為面對這樣的重大災難,各國竟毫無準備、束手無策。因此政府和援助組織紛紛誓言,要為應對未來的災難做好準備。

專家們說,自那以來,備災工作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駐日內瓦的國際紅十字會印度洋海嘯項目主任杰里.塔爾伯特說,各國現在都做了更好的備災工作,他以馬爾地夫為例說,在大海嘯前,馬爾地夫根本沒有制定備災計畫。

他說,「現在馬爾地夫對此有著很高的認識。一個明確的計畫正在得到實施,根據計畫他們建立起相關機制,建立起地區災難集中點。當然,一個關鍵機制是後勤援助,受災時如何救援那些居住在偏遠孤立地區為數不多的人群。」

預警系統救人多

塔爾伯特說,預警系統已經得到相當大的改善。2007年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發生地震後,預警系統警告說,有可能引發海嘯,居住在低窪地區的居民得以很快撤離。

塔爾伯特說,「印尼的明古魯省建起一個早期預警機制,去年數百萬人得以轉移,生命損失很小。如果跟發生大海嘯的時候相比較,我們看到的變化很大。」

在強熱帶風暴襲擊緬甸和大地震襲擊中國之後,亞洲各國行動起來,組成救援小組,並備好緊急救援物資。緬甸和中國在兩場重大災難中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中國有5百萬人無家可歸,緬甸有2百萬人仍然需要救援。

備災中心在曼谷

亞洲備災中心於1980年代在曼谷成立,其宗旨是加強亞洲的災難風險管理系統。在亞洲大海嘯之後,該機構已經成為亞太和印度洋地區20多個國家的早期預警中心,不僅預警海嘯,也預警颱風和洪水等災害。

亞洲備災中心執行理事披猜.叻達軍說,他們跟各國政府合作,把災難管理與本國的備災行動計畫結合起來。一些國家已經這樣做了,現在需要的是確保各國長期致力於災難管理。

他說,「災難管理的持續性非常重要,非常關鍵。不論是地方政府、國家政府對預算的投入,還是跟各地方的人與社區合作,這些對災難管理的可持續性都是非常關鍵的步驟。」

東南亞國家聯盟在大海嘯後誓言要建立提供早期預警信息和援助災民的系統。東盟這個月本來計畫要開設一個人道救援協調中心,跟國際機構共同協調救援努力。但是由於中國和緬甸的災難,該中心推遲開幕。

救災協調機制

國際救援組織--世界宣明會的地區緊急事務主任理查德.拉姆齊說,私營機構、聯合國和捐助者在協調救援工作方面現在做得更好了。

他說,「為了建立更好的協調機制,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們在災難發生前就能夠相互通話,落實應急計畫,也就是誰去做什麼工作、什麼時候去、到哪裡去、去做什麼。」

拉姆齊說,救援組織目前正在疲於應付亞洲的兩場大災難。不過他說,像世界宣明會這類較大型組織有能力應對同時發生的多起災難,因為他們在亞洲地區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派駐了代表,並且有足夠多的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可以很快投入救災行動。

但是拉姆齊說,向緬甸災民提供救援對他們來說是一項特別的挑戰。世界宣明會通常跟一個國家的官方系統併肩工作,但是緬甸軍政府不願意讓外部社會進入緬甸救助災民,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向緬甸政府施加適當的壓力。與此同時,援助組織和聯合國表示,國際救援人員正在源源不斷、然而卻緩慢地進入緬甸,預計在未來幾天裡他們將擴大救援行動。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