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圖)

 

許多早期淡水漁船的圖案,顯然是沿襲石川欽一郎"泊船"圖中的模樣,只不過當時船身較大,有桅桿、有帆,這就是清末年間往來大陸和臺灣兩岸的戎克船。

臺灣戎克船身的彩繪是廟宇裝飾的延伸,鮮艷活潑,紅綠強烈對比,並且每船頭尾必畫出一對圓球,宛如鯨眼探路,緩緩巡梭於淡水河水域。

一九二0年代淡水港邊戎克船隨處可見,對石川欽一郎來說猶是新鮮景觀,每艘戎克船有三桅,"泊船"畫面上有十幾支桅桿直衝天際,增加了空間的豐富性。

戎克船曾經是臺灣茶葉外銷的運輸功臣,亦是早年移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戎克"一詞原非中國語,但卻是中國船。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與西班牙船隊來到東方,他們在南亞語系圈進行傳教和貿易,中國帆船也在這裡活動,透過馬來語的訛音,再經一次轉譯,就變成戎克了。

後來中國人漢譯稱做"戎克",戎克載運來自中國沿海的移民,也輸入民生用品來臺灣;臺灣船頭行也自備戎克船,航行兩岸做起生意來。

一九二0年代淡水港呈現蕭條景象,戎克船也逐漸沒落,"泊船"一泊可能就是經年,但已成為當年淡水河岸獨特景致。

戎克的英譯為JUNK,據推測,JUNK是閩南語"船王"的訛音轉化過來的。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