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貓頭鷹造個窩 (圖)

作者:李慧宜  2008-05-05 12: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隨著人口增加,林地開發擋不下,森林一片片消失,樹一棵棵倒下,領角鴞找不到家。

‘阿欽你在哪裡?我看看,你是阿欽嗎?乖,沒事' 小心的把阿欽從巢裡抱出來,趙子敬仔細檢查著牠的嘴喙和腳爪,阿欽是一隻領角鴞,個子大約25公分高,褐色的毛看起來就像斑駁的樹皮,特大的雙眼透露牠夜行的生活,牠是和人類生活區域最接近的一種貓頭鷹。

換水、餵食、清理籠舍,這是趙子敬每天的例行工作,退休之後,他設立了臺中市野鳥救傷學會,遠赴加拿大,研習野鳥救傷。而且就在自己住家的頂樓,架起了一個個大鳥籠,幫助落難的野鳥。

受傷的熊鷹、右眼失明的大冠鷲、翅膀骨折的松雀鷹、無法謀生的褐鷹鴞,這裡的每隻鳥,都有一段傷痛的過去。籠子裡的領角鴞,也有牠們來到這裡的故事。除了受傷以外,大部分是因為是落巢。

森林環境逐漸消失,母鳥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筑巢,當鳥寶寶要離巢的時候,沒有適當的環境,讓牠練習飛行技巧,這時候就會落巢。落巢的寶寶很可能變成貓狗的美味大餐,只有少數的幸運兒被送來這個中途之家,當牠們順利長大,趙子敬會把牠們移到靠近原始環境的觀察籠,讓牠們熟悉野地裡的各種聲音,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準備野放,希望牠們能重返自然。

救難可以幫助落巢的寶寶,那麼能不能有更積極的做法,來減少牠們落巢的機會呢?趙子敬表示,本來落巢是自然淘汰的一環,人類不應該介入,但是除非人的干擾完全終止,否則這種落巢的後果,還是要由人類來補償。


趙子敬的救傷夥伴--林文隆,從小就愛上貓頭鷹,研究貓頭鷹已經有十多年,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在環境開發過程中,貓頭鷹面臨的生存困境。

當開發朝向山林挺進,住在裡面的生物也就節節敗退,原本就嚴苛的生存條件,變得更殘酷。森林消失,變成了城市或農園,天然樹洞大量減少。為了延續生命,領角鴞必須找尋出路,林文隆說,過去發現牠們就會在檳榔的葉基裡面生蛋,導致蛋很容易掉落,或是幼鳥很容易掉下來。

因此,從2003年起,林文隆尋找廢棄木材來做巢箱,展開巢箱計畫。第一年沒有鳥進駐,後來一路調整巢箱的大小與高度,陸續架設了許多巢箱,到現在已經成功幫助了不少領角鴞。

有了巢箱,不只領角鴞可以安心繁殖,連大赤鼯鼠也找到了家。鄰近的農夫也自願加入巢箱計畫的行列,不但幫忙做巢箱,也在自己的果園中架起了15個。

其實都市裡也有領角鴞,因此巢箱計畫也推廣到都會的校園。來到臺中大坪國小,之前架設的巢箱,有領角鴞正在敷蛋。校園中的綠地是都會地區貓頭鷹的重要據點,根據林文隆的觀察,以往牠們都是在大王椰子樹上面筑巢,小鳥很容易掉下來,失敗率很高,因此如果給牠們一些巢箱,也許可以提高牠們的繁殖成功率。

林文隆的巢箱計畫,針對的是被人為開發影響的果園或校園,天然的原始林就不在他的計畫範圍內,雖然挂巢箱是為了補償繁殖的場所,但是這樣會不會改變了領角鴞原本的尋巢本能呢?林文隆說,如果牠覺得外面的洞比較好,就不會用我們的巢箱,並沒有強迫牠一定要進來。

架設巢箱之外,林文隆也在研究樣區中,沿著農民巡視的路線,放置蝦籠,研究領角鴞的生活環境中,還有哪些其他生物,雨傘節、梅花蛇、石龍子、印度挺蜥......

都出現在蝦籠裡。這個研究,呈現棲地中的生物多樣性,讓我們瞭解土地的生命力,是架構在眾多物種交互影響的脈絡中,也體醒我們,只有巢箱還是不夠的,牠們需要完整的棲地,需要生意盎然的森林。

救傷、挂巢箱,是人們看見動物的需求,在必要的時候伸出援手。趙子敬和林文隆的夢想都還在進行著,在都會開發的洪流中,展現滿懷慈悲的溫柔。

側記:
一個一個巢箱巡視,一個一個蝦籠檢查,烈日下、細雨中,抓住生命的脈動,這是研究人員的生活,也是他們令人敬佩的地方。因為有他們的努力,這些奇妙物種的秘密寶盒,才得以一一開啟。

来源:聯合新聞網旅遊休閑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