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紡織行業形勢嚴峻

由於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2008年,中國紡織行業經濟成長速度全面放緩,形勢嚴峻。自由亞洲電臺記者高山採訪報導

新華社報導說,2008年伊始,紡織業的"壞消息"不斷。首先是2008年的國際市場形勢嚴峻。由於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從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領域擴展,美國2007年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減緩,2008年經濟衰退的概率很大,日用消費品消費量不容樂觀。作為紡織品來講,2007年11月和12月,美國紡織品進口均出現了同比下降。據各大機構預測,歐洲和日本08年的經濟增長也將下降,中國紡織品對歐洲、日本出口也面臨下行壓力。美國印第安娜州博爾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鄭竹園教授說,中國紡織業還受到中國國生產成本上漲的壓力,

"第一是勞工的成本增加了,第二不只是勞工成本的增加,還有他們的退休等這些東西,加上要慢慢走上美國這樣的路。這些東西都會影響到生產的成本,再加上油料上漲,原料的上漲。所以,生產成本一定得提高,對對外貿易一定會有影響。"

鄭竹園教授說,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加速,紡織企業面臨盈利風險。另外去年年底開始的信貸緊縮政策對紡織業企業的運營造成壓力,紡織企業貸款困難,流動資金短缺帶來生產和銷售雙重困境。而且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企業的用工成本大為增加,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服裝業,

"當然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政府老早就承認現在很多,特別是在華南地區、珠三角地區很多工廠現在都撤退了,搬到越南,有的還退回到香港,所以影響確實是有。"

鄭竹園教授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應該從勞動密集型行業向高技術產業轉型,

"在今年人民代表大會的計畫都是明確確定中國應該要轉型了,從勞動密集工業轉到智力密集工業、轉到高科技工業。現在準備做大飛機了,現在甚至很多工具都要自己做了。它在轉型之中,不過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

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社會學家劉曉竹說,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人力優勢並沒有完全消失,特別是西北內陸地區的還有潛力,

"中國的優勢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為中國有13億人口,除了廣東、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以外,還有內地不發達的地區。所以,從東南沿海到內地的轉移本來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但是,因為地區之間的差距,內地的基礎設施非常薄弱,基礎設施包括硬體更包括軟體,所以,它的競爭力就慢慢讓位給像越南和其他的東南亞國家了。"

劉曉竹希望中國政府加快對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投資,發揮這些地區的能源優勢,

"其實中國不是沒有能源,西部的能源非常豐富。但是,因為政策沒有前瞻性,所以我覺得在慢慢錯失歷史的良機。紡織業只是錯失這個良機的一個表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高山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