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聽力竟是這樣輕易被攻克的
人走路時要用兩條腿,左腿邁一步,右腿邁一步,十分輕鬆就可以往前走,沒有任何人會覺得走路費勁(除非是腿腳不好的人)。可如果你讓人一條腿走路,另一條腿不動,那他走的那條腿就會十分費勁,只能一蹦一蹦地走,走得慢,還走不了多遠。而如果你讓他把不動的那條腿徹底定死在地上,只讓他另一條腿走路,那麼只要定死的這條腿不動,另一條腿就是累死也走不出半步,使得本來很簡單的走路變得寸步難行。英語聽力難以提高,就是這個原因
當你拚命練聽力時,你只走了聽力這一條腿,而另一條腿卻固定在地上,因此你怎麼練聽力也難以前進,一段英語往死裡聽上一百遍也還是聽不懂,該模模糊糊的照樣模模糊糊。那麼固定的那條腿是什麼呢,就是發音。從來沒聽見你的嘴裡發過英語音(或發准過英語音),就相當於你的發音的這條腿固定在地上,單剩下聽力這條腿又怎麼能前進呢?發音和聽力,就像是人的兩條腿,一起走本來很容易,可如果非讓一條腿停住,只留另一條腿活動,則走半步也比登天還難。
為什麼發音和聽力是相輔相成的兩條腿的關係呢?語言的聲音不是簡單的聲音,不是鳥叫或打雷那種簡單的聲音,而是從人的嘴裡發出來的一種含有高等智慧的複雜的聲音。要想識別和理解這種聲音,一方面要多聽這種聲音,使自己的耳朵習慣於這種聲音,另一方面就要通過自己的嘴親自發出這種聲音,親自創造和體驗這種聲音的每一個細節,來練就對這種聲音的熟悉程度和熟悉能力,才能反過來學會識別這種聲音。因此要想徹底聽懂語言,非親口能說出這種語言不可。就像會打籃球的人才能當籃球裁判員一樣,籃球大家全都能看,全都能看懂輸贏,但要想當個籃球裁判員,看到一般觀眾看不到的運動細節,就必須親自會打籃球才行。看籃球容易,看不懂細節還可以看個熱鬧,看不懂百分之百還可以看個百分之七八十,但語言的聽力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段英語裡只要有幾個地方沒聽懂,或者有一個關鍵字沒聽懂,整段英語就全糊塗了,沒法聽個熱鬧。
因此要想提高聽力,就不能丟下發音,要聽力發音一起練,缺了誰另一個都難以前進。中國人感到學英語很難,因此一般對英語有畏懼感,學英語時傾向於一個難關一個難關地攻克,生怕各種難關一起攻克負過擔重。既然英語考試只考聽力,就只練聽力而不練發音,生怕練習發音是耽誤時間,其實這樣做恰恰導致了聽力的進步障礙,使聽力的進步難度成倍地加大。當你聽一段英語實在聽不懂時,就請你去練習這段英語的發音,練完了發音後再去聽,定會豁然開朗的感覺。聽力和發音,兩個能力分開學習時各自的難度是10,而兩個混在一起學,交替地學,合起來的難度反而是2,甚至是0,沒有難度。
當然,這裡的發音練習指得是能發准英語音的練習,而不是膽大敢說,說出一堆胡音亂音的發音,若說出來的英語聲音嚴重發音不準,離標準聲音相差懸殊,那這種發音真是在耽誤時間,除了練練膽以外不如不練。就好像一個人為了能當籃球裁判就自己練習打籃球,憑著自己的感覺胡打亂打一氣,最後還是看不懂正規的籃球比賽。
中國人在練習英語聽力時,除了忽視聽力外還有選擇聽力材料過難的毛病,不信你試試看,若有高級、中級、初級三種聽力材料擺在中國大學生面前讓其選則,一般人肯定是先選高級的,他們錯誤地聽到了一個叫做"強化"的概念,認為高級的聽力肯定包含了初級的聽力,高級的聽力聽懂了,初級的聽力肯定也會過關。殊不知正是這種"強化"的概念害了中國人學英語。
練聽力就像是上十個台階,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上本來很簡單,可若妄想一步邁上第十個台階,就是不邁腳下的台階,則反而把極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導致一輩子也邁不上第十個台階,結果還冤枉地誤認為英語聽力難學。選好練習聽力的材料很重要,千萬別選太難的材料,一定要選則你勉強可以張口說出來的材料來聽,這樣聽幾遍說幾遍,聽、說協同提高,很容易就取得雙進步。
因此,當你再看見很多人天天掛著耳機一聲不響地聽英語時就請你走上前去告訴他:朋友,你這麼干是不行的,要想耳朵裡的英語清清楚楚,你的嘴裡就必須要出聲,你嘴裡的英語發音是什麼水準,你耳朵裡的英語聽力就是什麼水準,聽力和發音是兩條連在一起的腿,是必須共同前進和拉不開距離的。
- 關鍵字搜索:
-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