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企業北上仍存絆腳石

有不少在中國大陸經營的香港商反映,目前中國部分政策仍缺少相應的執行細則,導致不同的地方政府在執行政策時各領其意,做法不一;而有些政策則缺乏市場依據,有不科學的地方,導致他們北上開展業務遇到諸多阻滯。

怡和集團華南區代表周肇森讀了他不久前拿到的一份批文:「同意外資公司在廣東省設置29家分店,每家分店面積不超過300平方米,首家分店設置在廣州市,其餘28家開設分店問題需另行報批。」他稱,根據這個批文,他可以在廣東開設29家分店,但是當他去到東莞、中山等地多個鎮時,當地工商部門竟都要求必須在當地先成立一間公司然後才能開店。此外,批文中「另行報批」四字可圈可點,有些地方政府看到批文就馬上協助辦理報批手續,但有些地方政府就指出,必須回省級部門申請有標明開店具體地的相關批文才可開店。周肇森表示,如果每項政策能有相對應的執行細則,就能減少很多爭拗。

普華永道諮詢(深圳)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代表批評廣東商業用地規劃不夠科學。她稱,普華永道其中一個業務是協助外商在中國大陸投資商業,有一次有位外商想在廣州開一間汽車分銷店,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找店舖。上海有個商業用地規劃部門,通過該個部門就可以知道哪裡有空閑的商業用地可以讓他們去拍,但在廣州不得不自己想辦法找。僅僅是找店舖都耽誤了一年時間。後來終於在白雲區找到一塊地,但到商務部審批需要半年,這半年店舖每月近20萬的租金就白交了。

此外,周肇森還提到,由於中國工商管理法規定阿拉伯數字不能用作工商名稱,怡和旗下的「7-11」便利店在廣東成了「廣東賽壹便利店有限公司」,大大影響了「7-11」的品牌知名度。工商法還規定在中國開設食品店,店面面積不得少於15平方米,而部分地鐵站內只能提供少於15平方米的店舖,這也給香港知名的美心麵包店在中國地鐵站的布局帶來阻滯。香港中華廠商會代表也提到,目前香港與中國的品牌不能互認,影響了很多香港優質品牌進入中國發展。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