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 文化差異產生障礙(圖)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異
曾聽一位從美國留學歸國的"海歸"說了這麼一件事。
留學時,一個中國餐館的老闆娘去商店給4歲女兒買鞋,女兒在丈夫駕駛的車裡,他們急著要送女兒上托兒所。那母親在鞋店左挑右挑,一看時間不多了,拿著一雙鞋匆匆走出店門,結果警報響了,匆忙中她這才想起竟然沒有付款,她急忙向店員解釋,並請邊上的中國留學生翻譯。但商店卻堅持要起訴她。這位"海歸"幫她去法庭做翻譯。法庭忙忙碌碌,他們花了四五個小時,等來的是不到5分鐘的出庭受審。最後判決是:考慮到這位母親是第一次犯這樣的錯誤,私拿的只是一雙便宜的童鞋,如果半年內不再犯同樣的罪,這次留下的案底就自動消除。
那位"海歸"說,這樣的事如果發生在中國,那母親當場稍作解釋,誠誠懇懇付了錢就沒事了,包括鞋店老闆在內,誰都不願為這樣的"小事"報警上法院,認為那樣做是"吃飽了飯沒事幹"。但美國就是美國,店員不報案是失職,經理不報案是失職,一個人有了失職的記錄,以後再找工作就困難了。"海歸"說:"我最欣賞這樣的美國文明,儘管為區區小事麻煩,但保護了整個社會利益。如果小事情可通融,那麼大事情也可以變成小事情通融。這是中國人所欠缺的。"
這就是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往往帶來心理困擾,令雙方的溝通造成障礙,相互理解就不那麼容易了。就說中國的"國粹"京劇,按照英文的翻譯,被稱為"北京歌劇"(Peking Opera∕Beijing Opera)。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主任孫萍認為,這樣的叫法,中國人怎麼也難以接受的,就如同將中國功夫比作"拳擊",將雜技比作"中華馬戲"一樣。孫說:"在國內外演出、講學時,面對外國聽眾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煩惱,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此都容易產生誤解,每次踫到這樣的問題,我都要耐心而嚴肅地作解釋。"
"磨合"觀念
今天3月1日,離北京奧運還有160天。雖然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但卻有多元的想法。由於奧運,中國的人權領域的諸多問題再度被炒熱。應該說,中國的人權狀況有進步,但問題依然不少。不能否認,人權問題既有普遍性,又存特殊性,中國與西方在追求人權的基本理想目標、價值和內容上存在廣泛共同性,由於受歷史、自然、文化、社會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與西方在對人權的理解和實現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正如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董雲虎前不久所說,相對而言,西方文化強調自然人即人的自然屬性、個人性、利己性以及個人與他人的分離性,中國文化則強調社會人即人的社會性、道德性以及個人對他人的依存性。
不能不看到,這兩年的中國,以人為本時代精神開始覺醒,以2007年為例,從重慶"史上最牛的釘子戶",到廈門PX事件、上海磁懸浮事件中以散步伸張權利的公民,只為"小家"為"個人"的舉動,顯得那麼寶貴而令人肅然起敬。中國人漸漸意識到,如果權利不建立在個體的具體權利之上,任何奢華遠大的群體權利,都可能因缺少根基而坍塌。中國人開始走近普世價值,中西方的觀念開始磨合。
美國好萊塢(荷李活)大導演斯皮爾伯格聲稱辭去北京奧運會的藝術顧問職務,對此,北京當局最初表示"遺憾",而後又表示,確實給過他邀請信,但沒有按時回覆,因此斯皮爾伯格原本就不是"藝術顧問"。斯皮爾伯格只是一個個體,他有權表明自己的立場,但中國媒體和網路上充斥著"斯皮爾伯格對抗中國"、"斯皮爾伯格蔑視中國人"、號召"中國人抵制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的輿論。正如香港鳳凰衛視的閭丘露薇在她的博客文章中所說,如果我們平和地認為這是理念和文化差異,那麼對斯皮爾伯格的這類聲音,就不必有太過激的反應,也不必上升到傷害中國人民感情這樣的高度。
同樣,一對中國浙江新婚夫婦,在法國巴黎老佛爺百貨商場購物,付款時真歐元被商場誤認為是假歐元而受辱,在遭受搜身、關閉、嘲笑和謾罵後,經大使館交涉討回公道。老佛爺商場已經公開作道歉和賠償,但至今中國網民依然義憤填膺、義正詞嚴,聲稱"法國人歧視中國人"、"法國浪漫寬容人道的形象遭到重創"。中國人常常指責西方媒體,愛簡單地把中國某一地某一角落發生的負面事件,上升為整個中國的問題。其實,中國人不也天天在"生氣"嗎?中國人習慣以簡單的偏見,將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個別事件,歸類到國家利益的高度。
包括老佛爺商場人士、巴黎警察在內的法國人誤讀了中國和中國人,誤讀其實也正常,中國人也常常誤讀西方人。誤讀有各種原因,文化差異是主因。最近讀了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的新書《在同一個世界--面對外國人101題》(遼寧出版集團)。趙啟正在任上提倡,面向世界說"宣傳中國"不如說"說明中國"。在書中,他透過自己經歷的或聽說的一個個小故事,以"話說體"手法,生動描述了對外交往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日漸來臨之際,建議中國人都讀一讀這本書,少一點文化差異,就能少一點理解障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