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楷靠打零工掙生活費
有人說,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那麼,從現在開始做。真正的"貴族"會成為將來時代的精神領袖、社會中堅,成為良好生活品位、優雅時尚的倡導者。他們就誕生在今天的土壤裡,誕生在今天的教育中。這跟培養孩子勤儉的美德並不矛盾。
據說,當李澤鉅和李澤楷八九歲時,李嘉誠便專設小椅子,讓他們列席公司的董事會,頗有點過去宮中培養王子的味道。
為了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掌握現代科技,李嘉誠將兩個兒子都送到了美國留學。這種投入當然為今後李氏家族的長盛不衰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但他平時也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美德。在美國留學時,次子李澤楷的零用錢,都是在課餘兼職,通過做雜工、侍應生掙來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爾夫球場去做球童打工,背著大皮袋跑來跑去,通過自己的勞動,領取一份收入。李澤楷打工所得,除了日常零花外,還資助生活困難的同學。李嘉誠知道後十分高興,他對妻子說:"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將來准有出息。"
所以,說到底,平民教育也好,貴族教育也罷,對孩子的教育還是一個方法的問題,教育上的花費多少不是本質,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重點。家庭條件好對培養孩子當然有優勢,關鍵是如何利用這種優勢。楊韶剛教授說得好:"社會精英階層大多在企業或某些部門擔任要職。如果能夠恰當地利用好這種優勢,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培養,就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為真正的社會精英。"
社會精英階層對他們的子女如何進行教育,已成為對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問題。精英和富人家庭子女的教育本身有很多獨特性,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
一、物質上不宜過分溺愛
有些家庭有優越的家庭物質環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智力投資,但是,由於大多數富人家庭偏重於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所以忽視了培養孩子積極向上、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不言而喻,父母的"寵愛有加",只能導致"馬病肥死"的後果。在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對他的馬非常寵愛,終日 "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其結果可想而知。歷史的教訓值得記取,現實的狀況同樣需要反思。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精英家庭子女中, 75%在行為上表現出不穩定傾向;15%學習成績差,缺點錯誤較多,甚至沾染了很多不良習氣,只有約10%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品質,成為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的人。筆者在與中小學老師的學術交流中,也經常聽到這樣的反饋,現在學校裡最難教的孩子就是"當官的"的孩子和"大款"的孩子。這些現實的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二、工作忙不是忽視家庭教育的理由
一般而言,大多數社會精英工作都非常繁忙,很少有餘暇來關照和教育子女。他們要麼把孩子完全推給學校,要麼放任自流,要麼花費巨資讓孩子出國留學,以為這樣就算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但是,這些父母良好的本意卻未能獲得滿意的回報。一些孩子品行不端,甚至結交社會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墮落成為犯罪份子;一些孩子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在精神和教育上的關愛,對家庭沒有好感,如果在學校裡也沒有獲得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就會產生離家出走、甚至抑鬱自殺的念頭,成為"問題兒童"。
美國第一位華人女部長趙小蘭曾經深情地回憶說:"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爸爸伸出了手,不但使孩子獲得了知識,而且增進了父女親情。這份親情除了支持孩子度過眼前困境,還成了孩子的終身精神財富。"終日忙碌的父母們,請你們千萬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
三、利用自身優勢培養精英子女
社會精英階層大多在企業或某些部門擔任要職。如果能夠恰當地利用好這種工作優勢,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培養,就可以把孩子培養成為真正的社會精英。
北京和平思創科技發展公司的總經理鄧和平,鼓勵兒子從小就保持好奇心,培養他具有愛動腦、好動手的習慣。父親在家忙碌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培養兒子的興趣,教給孩子一些有關的知識和原理。當兒子在13歲提出"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干"的要求時,父親表示同意。每逢星期日,兒子就來到公司,開始工作。事實證明,他經過自己的努力,不僅在學校裡品學兼優,而且在音樂、體育、科技發明等方面都小有成就,在公司裡他的才幹也得到了發展和認可。父母還培養孩子懂得關心他人,助人為樂,使孩子從小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正是社會精英利用自身優勢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成功範例。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條件和要求,不同的子女也有不同的特點和人格差異,在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時,關鍵還是要"以孩子為本"。父母要善於啟發和引導孩子,善於觀察和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興趣,然後再結合自己工作上的優勢,給孩子提供發展的機會。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親身"參與"到某個活動中時,才會產生對做好這件事的"責任感",才有可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才有可能形成"創造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看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