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工業發展努力付出沈重代價

中國1970年代末開始經濟改革以來,中國把自己變成主要工業強國的努力讓環境付出了沈重代價。與污染有關的酸雨、河流污染等問題現在在中國十分普遍。北京當局採取了措施試圖改善環境保護,但是大部分分析人士都認為,這些措施遠遠不夠。

中國很多城市在污染嚴重的時候,能見度很難超過幾百米。乾旱在中國北方造成200多萬人缺乏足夠的引用水,部分原因是當地現存的水資源都遭到污染。在廣州等中國南方城市,當局10多年來一直試圖改善空氣質量。

近年來,中國的空氣和水污染已經達到令人震驚的地步。儘管中國有世界上一些最大量的水資源,但是中國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原因是水過度使用而且被污染。很多專家說,中國很快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中國一半多河流受到污染

盧思騁是綠色和平中國項目總監。他說,政府的數字顯示,中國一半以上的河流湖泊都遭到污染,空氣污染也同樣嚴重。盧思騁說:「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有17個在中國。」

而且中國日益增長的人口正在加劇中國的污染問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江雷文(Leiwen Jiang)專門從事國際與環境問題的研究,他說,中國的人口增長雖然沒有達到令人震驚的速度,但還是值得擔心:「人口增長和消費的增加將不可避免地增加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壓力。」

比如說,中國水資源分布並不平均,北方要比南方乾旱。但北方仍然要面對人口的不斷增長,因為人口增長意味著每人得到的水會更少。

努力基本失敗

北京當局已經採取措施,試圖改善污染局面。中央政府關閉了數百家污染工廠,並對不遵守環境規定的工業處以罰款。但是香港嶺南大學環境研究教授夏博義(Paul Harris)等專家都認為,這些努力基本失敗了。

夏博義說:「在地方、地區和省一級政府中,腐敗和想從利潤與工業化中得利的願望依然過於強烈。從這個特別角度來看,中央政府在地方沒有什麼影響力。」

夏博義說,很多工廠寧願被罰款,也不願執行代價更高的環境標準。他相信只有當污染問題開始損害地區經濟增長時,地方官員才會執行環境規定。

民眾抗議污染

與此同時,專家擔心,社區污染程度的增加所引發的健康問題將很快對中央政府構成政治挑戰。中國各地已經開始出現社會動盪。生活在污染工廠附近的民眾抗議土地和水資源遭到污染。

夏博義教授說,他相信這些抗議活動將同中國污染問題一樣持續穩步增加。夏博義說:「政府在對付這些抗議活動和有關問題時會遇到麻煩。所以我認為,從廣義上看,中共和政府可能發現,他們的生存和權力會受到環境改變的直接威脅。」

環境活動人士說,如果北京當局希望維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就必須嚴格環保規定,並使用更加清潔的技術。
本文留言

作者馬爾蒂2008年2月29日香港報導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