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記:留學曼城和倫敦 (圖)

不覺間,我到英國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對英國產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結交了許多國際朋友。我相信有很多中國學生都和我有著類似或非常不同的經歷。無論如何,我還是會把我自己的部分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正在或者將要來英國留學的朋友能夠對英國留下非常美好的回憶。

 來英四年的張碩和你分享留學體會

曼徹斯特(Manchester)

2004年9月,我一個人來到了曼徹斯特大學開始了我的本科學習生活。對於沒接受A-Level教育的我來說,直接開始本科教育無疑是一份挑戰。

我的專業是經濟學和社會學,對於數學能力很強的中國學生來說,經濟學基本上不是問題。然而英國是在傳統社會科學方面有著非常強的優勢,對學生的語言要求尤其高。這樣社會學成了我頭痛的問題:大量的閱讀,課堂上的討論,都和國內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不過,經過一學年的努力,我逐漸習慣了這種非常獨立、自主的學習方式。

每個學生都需要逐漸培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寫學術論文,和老師同學討論學術問題,聽課做筆記、複習、考試等等。這其中我特別要感謝我的母校:北大附中對我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很深刻地體會到獨立建立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的能力對學習成績是多麼重要。

我覺得本科給我最大的收益是我在大三的時候擔任了一年社團(The People Society)的主席。這個社團是由各國學生組成的:有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等。社團有500多名團員,為了使各國的同學增進瞭解,我們組織了各種大型的活動集資捐給世界的慈善機構(National Aids Trust, Hope Int, Save the Children in Africa)。

從這些活動中我對英國的社會有了更多的瞭解:每個大學的Student Union都會對學生社團提供很大的幫助。社團可以向其申請資金,尋求地點和人員的資助等等。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這個社團是由我的朋友們自發開展的,學校不但不會干涉,並且會鼓勵學生們開設多種多樣的社團來豐富學生生活。

每年到fresher's week(開學第一週)的時候,各個社團都會想辦法招攬學生加入自己的社團。這樣開放的環境也使我初嘗社會的殘酷性。每次舉辦活動的時候都要想盡辦法宣傳,必須要張貼海報,發送傳單或者讓其他社團幫助宣傳;同時還要節省開支:舉辦活動的地點、交通等等都需要考慮在內。這樣的活動讓社團的組織者增加了很多的社會經驗,尤其使我對英國人做事的方式有了更多地瞭解,使我在步入社會的時候會更加自信和成熟。

倫敦(London)

我雖然在倫敦只學習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但給我的印象和體會就如同曼徹斯特一樣豐富和深刻。

起初來到LSE攻讀MSc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發現同學和老師們的學術素質都很高,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也更加嚴格。LSE作為全英國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學府和機構,有著非常良好的學術研究氣氛。

由於英國的研究生課程只有一年,學習生活特別的緊湊和緊張,每週都有很多的課程、閱讀和討論。LSE更是由於自身的學術和地理位置吸引了全球的名人來演講:Greenspan就是我來到LSE所聽的第一個public lecture。

對於傳媒學,學院本身也會邀請倫敦各大傳媒機構的名人來做演講:the editor of The Times, the director of BBC World Service 都是我們media seminar的座上賓。學生可以向這些最前沿的專家、學者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樣的學術氛圍使得每位學生都有著更多的國際視角、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倫敦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每天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藝術、展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裡發生著。這也是我喜愛倫敦的原因。在West End看各種音樂劇和話劇,去各種畫廊、博物館待上一整天,或者就在街頭閑逛就能發現名人故居和各種雕塑,倫敦可以給一個人的東西簡直是太豐富了。

在緊張的課業生活之外,我當然也想更多的體驗這個城市的各個方面。工作在倫敦會是什麼感覺?每週我都會抽一天在West End的一個經紀人公司做兼職助理,並且我也有幸到BBC體驗工作了三週。這些社會經驗對一個學媒體的學生是非常寶貴的。我不斷的被提醒,這個國際化的都市能給我帶來更多的人生體驗。

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構成了我的經歷。做為一個留學生,我覺得除了學習知識,更多的是為自己成為一個社會一分子做準備。Going global, are you ready?

 
本文留言

作者張碩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