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非洲援助政策引發國際批評
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在上個月出訪非洲,訪問南非、剛果民主共和國、蒲隆地與衣索比亞等4個國家。這次楊潔篪訪問非洲國家,延續了過去18年來中國外長每年首次出訪都以非洲國家為對象的傳統,顯示中國試圖透過這樣的外交活動,表達對低度開發國家的重視。中國積極發展與非洲國家關係,有其經濟與政治的考量。在經濟上,中國相當重視與非洲國家在能源與礦產方面的交易。因此,中國在提供非洲國家低利貸款時,常要求非洲國家以能源或礦產償付,藉以緩和中國因經濟發展對進口能源與原料的迫切需求。在政治上,中國與非洲發展合作關係的政治利益,在於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擁有數量相當可觀的投票權,中國可以透過對非洲的經濟援助,爭取非洲國家在聯合國的支持,包括:在外交上排擠臺灣,否決臺灣要求加入聯合國的提案;在人權問題上,否決西方國家對中國提出的譴責案;以及在國際競爭上,反制美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
不可諱言,隨著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展與非洲國家關係,已經讓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逐漸提升。但在此同時,中國對非洲的政策卻也引發國際社會關切,擔心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會對當地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基本上,非洲國家在政治與經濟上的發展程度較低,因此包括「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對非洲國家提供經濟援助時,常要求非洲國家根據「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原則,在引進國際援助時,也要提升當地的政治透明度、重視保護環境、確保勞工權益與基本人權,透過這樣的交換條件,推動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
然而,中國在援助非洲國家時,卻只為了擷取當地的能源與礦產利益,導致非洲國家開始不理會國際社會有關落實「良善治理」原則的要求,轉而向中國尋求貸款與援助,讓非洲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發展蒙上陰影。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在去(2007)年12月訪問中國大陸時,便呼籲中國提供非洲國家經濟援助時,必須增加透明度,避免助長當地的貪污與貧窮。
整體來看,中國與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關係在近年來雖漸趨熱絡,但是潛在的摩擦也隨著經貿關係的發展逐漸浮現。非洲的工會組織便批評中國企業剝削非洲勞工,並且向非洲傾銷廉價產品,衝擊當地的產業發展。去年4月,中國企業在衣索比亞遭到200多名武裝份子攻擊,造成中國籍工人9人死亡。中國方面認為這次事件導因於衣索比亞國內的政治鬥爭,但是重大流血衝突的發生仍反映中國對非洲政策在當地引發的質疑與不滿。未來中國若想在國際社會上扮演負責任的角色,在發展與非洲國家關係時,不應該只考量自身的能源與政治利益,而要提出更透明的援助政策,協助非洲國家推動經濟與政治的良善發展。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