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災凸顯中國南方防寒機制薄弱
中國南方最近發生的雪災讓災民吃盡苦頭,專家認為,這次災害凸顯中國南方長期以來未建立相應的防寒機制。1月11日以來,中國南方地區遭遇到50年罕見的多場大雪。新華網報導說,持續半個多月的低溫冰凍天氣給居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三大難題,包括:天氣寒冷取暖難、地面結冰行路難、水管爆裂飲水難。
報導引述有關專家表示,這次凍災的出現與南方長期以來沒有建立形成相應的防寒機制密切相關,根源在於一直以來中國用接近攝氏0度等溫線的秦嶺─淮河作為畫分南北方的分界線,簡單的以溫度的單一指標來判定冬天北方冷、南方熱,沒有綜合考慮濕度、風速、光照這些影響人體冷熱感受的因素。
這次雪災最嚴重的湖南、貴州、江西、湖北地區,居民對這場災難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冷」,屋裡屋外找不到暖和的地方。
報導引述家鄉在武漢、工作在北京的瀋先生說,武漢的冬天雖說溫度比北京高,可是實際感覺卻比北京冷得多。
冷得瑟瑟發抖的南方居民不惜成本取暖,但往往錢花了,卻因為屋內缺乏系統性的暖氣供應設備,而沒有達到如北方的防寒效果。
武漢大學法學博士伍華軍說,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的低溫在武漢氣象歷史上較為常見,與1977年零下18.1度的城市最低溫、1954年的嚴寒天氣以及北方地區動輒零下幾十度的溫度比較還有相當差距。
他認為,在做城市規畫、建立系列標準時,有關部門應重視歷史上氣象災害記錄,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正洪從氣象學的角度分析說,中國南方地區的防寒機制亟待加強。冬天北方冷、南方暖和的舊觀念並不準確。
陳正洪說,評判冷暖的標準有4個,包括溫度、濕度、風速、光照。尤其是濕度,對於人體所感受到的冷暖影響比較大。
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降低攝氏1度。對照中國南北方情況,長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濕度一般在70%左右,北方濕度僅有20%到30%,再考慮光照因素,一般而言同樣的溫度下,南方人比北方人實際感受到的溫度要低5度到6度。
他說,南方地區應吸取這次持續大雪低溫冰凍災害教訓,建立起著眼長遠的防寒機制,從民生角度出發,提高建設標準,有條件的地方更應該推進集中供暖,避免分散取暖帶來的能源浪費。
- 關鍵字搜索:
-
雪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