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寫經孤本在南博庫房發現(圖)

千年敦煌寫經孤本

一本千年敦煌寫經孤本本已被專家學者判定為失傳,然而,一次偶然機會,這本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孤本一位上海老教授在南京博物院庫房查找佛經時被找到。近日,《佛說三十七品經》敦煌寫經捲入選國家級珍稀古籍名錄。 
    
東晉敦煌國寶意外在南博發現
    
"全世界有5萬多冊敦煌寫經卷,我親眼看過3萬多冊,戰火等各種因素讓很多敦煌寫經卷都消失了。《佛說三十七品經》我原來也只是看過目錄,以為經文已經消失了,沒想到卻在南京博物院意外找到了它。"作為全國佛教、敦煌學研究專家,方教授對這次的發現大喜過望。

千年敦煌寫經孤本
    
方教授告訴記者,這部經在古代的佛經目錄裡有,應該收錄在《大藏經》中,但至少從南北朝時期起,這部經書便被認為是失傳了。抄錄下部分經文與《大藏經》進行對比後,方廣?未發現有相同內容,因此確認這是在歷史上曾經亡佚的經文。《佛說三十七品經》的內容是小乘佛教時期的修行綱要,記載了37種修持的方法,這些修持方法一直被後世所知曉,因此經文內容與佛經名也是符合的,可以推斷,這就是失傳千餘年的《佛說三十七品經》。
    
在南博1978年編寫的《一級藏品目錄》中登記這部佛經是北魏時期的,但是方廣?肯定地說:"不是北魏,是東晉時期的。這部經用的是東晉的白麻紙,字體隸書,寫經的規範、界欄等整體風格就是東晉的,北魏時期的寫經風格與此不同。"由於敦煌寫經大部分是唐代的,因此早於唐代400多年的東晉時期寫經顯得格外珍貴。
    
佛經可能是1942年向達購自敦煌
    
那麼,這份"神秘"的千年敦煌佛經為何"深藏"南京博物院庫房?這1200多年裡,這部經書又有著哪些輾轉流離的故事?昨日,帶著眾多疑問,記者來到南京博物院。在保管部主任凌波的陪同下,記者終於見到了這部世界上唯一的一部《佛說三十七品經》。
    
記者發現,這部佛經是用手抄寫在一張殘破的白麻紙上,而白麻紙已經用宣紙裝裱起來。整幅佛經長度超過2米,寬度僅為20餘厘米,字體為隸書,每個字只有指甲蓋大小,字數不超過5000字,同時在經文附近還有塗改和增補的小字。出於對佛經的保護,南京博物院保管部的專家在短暫出示了佛經後就迅速重新鎖入庫房。"這部經是南博前身中央博物院於1942年在甘肅敦煌購得,當時只有一頁紙,收藏後才進行裝裱。由於沒有更多的記錄,因此不知道這部佛經收自何人,付款多少。"凌波介紹。
    
對於這部佛經,解放初期就在南博任職的老院長梁白泉也沒太多印象,"可能是1942年,敦煌學權威、歷史學家向達帶領西北史地考察團到敦煌考察時買的。我在南京博物院的時候,南博的佛經和古籍就已經非常多了,但並沒有發現這部佛經。"剛剛卸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徐湖平也表示南博幾乎從來沒有展出過這部佛經。由此可見,這部佛經自從1942年來到南博後,就一直沉睡,直到方廣錩教授把它喚醒。
    
千年國寶當年卻是廢棄物
    
這麼珍貴的佛經,在當年卻是寫經的"廢棄物"。方廣錩教授對敦煌寫經的解釋讓人大跌眼鏡。"這部敦煌寫經出於1900年被發現的敦煌藏經洞,而藏經洞正是古代存放廢棄經書的地方。古代敬字惜紙,經書又是佛教典籍,不能隨意處置,經書使用破舊後不能再用,便存放在藏經洞中,因此留下的資料五花八門,但對我們現在的研究者來說卻是瞭解古代社會的新鮮資料。"方教授表示。
    
那麼,經書上一個個飄逸的字體又是出自哪位大家的手筆?由於這部經書沒有留下任何題記,因此無法判斷抄經者的身份。方教授說,抄經者都是和尚或居士等信徒,當時抄經有兩種渠道,一種是寺廟讓寫經僧或雇佣人來寫經,寫好後寺廟珍藏;一種是寫經鋪僱人寫好後,送到寺廟或出售給信徒。當年寫經前要有個開經儀式,包括焚香、唸經開謁、念淨口業真言等,以示莊重虔誠。
    
據瞭解,敦煌藏經洞內所藏文物時間跨度為公元4世紀到11世紀初,而南博的這部佛經屬於時代最早的東晉時期佛經,根據目前進行的全世界敦煌遺書調查,全世界僅此一份《佛說三十七品經》,因此其文獻價值、文物價值和文字價值極為珍貴。因此,作為國家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的方廣錩教授親自點名,《佛說三十七品經》最終入選國家級珍稀古籍名錄。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