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限制外地人購房 地方保護主義昭然若揭?
中國由計畫經濟體制向自由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進程,今年邁進第三十個年頭。伴隨經濟改革同步的,還有中央對經濟事務的管理權逐漸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掌握了直接管理經濟活動大權的地方政府,如今底氣足了,為了保護地方利益,有時甚至敢陽奉陰違,拒不實施北京制定的宏調政策。對於中央一些初衷良好,但同地方存在利益衝突的措施,地方官員要麼不執行,要麼執行起來扭曲了北京的本意。去年,鑒於住房、醫療和教育支出費用不斷飆升引起民怨沸騰,中央出臺一系列旨在平抑房價的措施。當中包括要求上海等城市,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價房的措施。
上海既是中國第二大商業都會,還被視為敢於叫板北京的官員老巢。北京前年把上海市政府修理了一番:以貪污腐敗為由,摘掉市委書記陳良宇的烏紗。所謂"槍打出頭鳥",眾所周知,陳良宇老不聽中央號令,對總理溫家寶的宏調政策嗤之以鼻。
經過大換血的新一屆上海市政府,現在學乖了。2007年12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貫徹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
但這份實施意見的字裡行間,還是透出了些許地方主義色彩。意見中首次提出了"外地人在滬購房"的相關要求。意見指出:市房地、發展改革、公安等部門要研究制訂以居住證制度為核心的來滬人員購房政策,合理引導跨地區購房。
一言蔽之,上海政府要求相關部門,考慮推出旨在限制非上海居民在滬購房的措施。更有甚者,實施意見最後一條規定:過去文件規定凡與本意見不一致的,以本意見為準。若日後該意見得以執行,滬上將成為中國大陸首個明文規定禁止外來人口在當地置業的城市。
作為給高燒不退的樓市降溫措施之一,中央已推出限制外國人及海外華人在大城市購房的規定。上海的實施意見12月27日見報後,隨即招致公眾的強烈批評。
無論是財富增長速度,基礎設施現代化程度,還是生活時尚度,大上海在中國冠絕同儕,對全國各地的富人而言自是魅力擋不住。靠著煤礦一夜暴富的礦主、因四處投機賺快錢而臭名昭著的浙江溫州富人,都在去年開始大手筆買入上海商品房,導致當地樓價節節攀升。去年11月,上海樓市均價同比上漲8.8%,市政府估計全年漲幅接近一成。
不過,因此而禁止外地人在滬置業的話,就頗有點因噎廢食的味道。須知,上海能有今天的輝煌,來自海外和大陸其它地區的巨額投資功不可沒。再者,沒有數以百萬計農民工湧進上海灘,在本地人眼裡又髒又苦收入又低的工作誰來做?
由此觀之,強制數目龐大的外來人口在滬置業安居的措施,恐怕只會適得其反。再說,商品房說白了就是一件商品,國家並無將消費者分為三六九等、什麼本地人和非本地人的法律。上海市政府的做法不僅有歧視外地人之嫌,還有違法之虞。
中國現行憲法保障公民的自由遷移權利,儘管實際操作上,這種權利受到嚴格的戶籍制度的限制。譬如,在各大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至少在1億以上,其中大部分的身份仍是農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種權利和社會福利。在戶籍制度規定方面,地方政府各自為政,充分"因地制宜"──怎樣符合當地利益就怎麼改。
此一時彼一時,想當年上海政府還巴不得外地人在滬買房呢。1990年代,上海樓市疲弱,當地政府曾推出鼓勵外來人口置業安居的優惠政策。例如,購買一套面積70平米及以上商品房,業主及/或其陪偶就可入戶上海市,享受當地居民享有的所有福利。
一時鼓勵一時限制,地方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昭然若揭。出臺如此禁止外來人口購房措施,不啻是從市場經濟改革道路上倒退了一大步。面對公眾怨聲載道,上海市房管部門1月4日發表聲明稱,目前政策並不限制非本地中國公民購房。但是,它並沒有透露是否正在考慮新的限制。
中國譴責有悖自由貿易原則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可謂有理有據。可是,要為市場經濟改革保駕護航,北京是否也應該挫挫地方保護主義的銳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