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整體出水準備運到岸上(圖)

中國古沉船"海I號"星期六(12月22日)上午在廣東陽江海域全面出水,稍後將被運到岸邊新建的博物館安放。

沉井打撈"南海I號"歷時兩個多小時。

北京時間上午11點30分(格林尼治時間3點30分),負責打撈工作的"華天龍"號吊船把裝載著"南海I號"的特製沉箱完全升上水面。

現場燃放了爆竹慶祝這艘沉沒了800年的宋代商船船出水,當局也安排了鼓樂助慶。

中國國家文物局和交通部的高層官員到場監察了古船的出水情況。

據中國媒體報導,"南海I號"出水成功平穩後,"華天龍"將完全脫鉤。

之後,半潛駁船將承載著沉箱,再由拖船拖往陽江市海陵島岸邊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行程預計需要12小時,抵達岸邊後,載有古船的沉箱將整個被拖進博物館的"水晶宮"擺放。

在海陵島的BBC記者薩默維爾報導說,從來沒有如此完整和龐大的古船被發現。

官方新華社引述廣東陽江文化局局長馮紹文說,"南海I號"運進"水晶宮"後不會馬上打開沉箱。

馮紹文介紹說,他們在密封"水晶宮"入口之後將注入海水,並人工合成跟"南海I號"在水下所處環境相似的溫度、鹽分、微生物和壓力等。

本臺記者說,參觀博物館的人們將可以目擊考古學家如何進行水底考古工作,發掘船上埋藏已久的寶藏。

"南海I號"上的文物寶藏多達八萬件。

打撈規模前所未見

中國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星期五(12月21日)採用整體起吊的方式,在陽江海域將這艘古代商船打撈出水。

為"南海I號"的打撈量身定造的沉箱體積巨大,長35米、寬14米、高12米,重達530噸,可以將古沉船完全罩住。

由於當天天氣晴好,打撈提前進行,持續兩個多小時後,沉箱將商船吊移至全潛駁船上。

據悉,"南海I號"上 的文物數量約為六至八萬件,多為精緻瓷器,很多都保存在原始包裝中。

其它文物還包括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宋代銅錢等。

"南海I號"將被放入"水晶宮"展覽。

 

找回歷史

"南海I號"是在1987年由一隊英國打撈對發現的。

此後,來自中國國外的尋寶者陸續從南中國海一帶的其他古沉船挖掘數以百萬計的文物,並運到海外拍賣。

中國由於當時財力有限,無力競購這些文物寶藏。文物的流失最終迫使中國政府開始採取行動,挽救古代珍寶。

水下考古在中國尚屬新領域,"南海I號"打撈工程也是中國水下考古學家進行的首個大型項目。

廣東中山大學人類學教授劉文鎖說:"這只是個開始,這一帶有很多沉船,漁民在打魚時經常網到一些文物,有時文物甚至被海浪衝到沙灘上。"

宋代時期,中國的貿易對象主要是印度和中東,隨後向西方擴張。"南海I號"的出水將提供歷史學家有關中國宋代貿易的珍貴資料。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