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並未促成政治民主化

鐮刀斧頭美元象徵權錢結合

中國30年的經濟改革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是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並沒有像西方的政治家和理論家所期望的那樣使中國走向政治民主化。美國一位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認為,中共把財富與權力結合起來的策略加強了其執政的合法性,同時也阻止了經濟發展促進政治民主化的轉變。

*中共積極吸收"紅色資本家"*

在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中國的獨裁政黨共產黨對私營部門的態度發生了從最初的打壓和限制到容忍和支持的轉變。隨著私人企業在經濟成份中所佔比例的擴大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共官員下海經商。

與此同時,中共也積極吸收私營企業家入黨,使所謂的"紅色資本家"的力量日益壯大。在2002年召開的十六大會議上,當時的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的理論被納入黨章,從而使中共允許資本家入黨的做法合法化。

*狄忠蒲:中共維持其執政合法性三基礎*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狄忠蒲

喬治.華盛頓大學愛略特國際關係學院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教授狄忠蒲(Bruce Dickson)認為,中共把財富與權力結合起來的做法有幾個方面的含義。

他說:"首先,它指的是中共維持其執政權力的一個主要策略:這就是推動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它是通過鼓勵私營部門的興起並且把它融入到中國的政治體系內來實現的。"

這位研究中國紅色資本家不斷演變的政治影響力的專家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實力的增強,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日益上升。而這種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而來的民族自豪感成為中共用以維持其執政合法性的第二個基礎。

狄忠蒲教授指出,中共維持其執政合法性的第三個基礎就是它所宣稱的維持社會秩序與穩定的能力。但是,中共把財富和權力結合起來的策略所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和腐敗,導致老百姓對政治和經濟精英的憎恨,從而引發民眾的抗議。

他說:"顯然,隨著在很多經濟和社會問題上出現的抗議事件的數目和規模的日益擴大,而且很多抗議是針對中共的政策目標的,它對中共合法性的第三個基礎構成挑戰。"

*現政府仍致力於把資本家納入體制*

針對這種挑戰,胡錦濤和溫家寶政府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以及把增長與平等進行平衡的理論。但是華盛頓大學的狄忠蒲教授說,即使胡溫政權強調的是和諧社會和平衡發展,但是實際上,中共現政府仍在繼續前任政府把資本家納入到政治體系中的政策。

狄忠蒲說:"即使是在胡溫的領導下,對私營部門的承諾還在繼續。不說別的,中國經濟過去5年的增長速度比90年代還要更快。他們繼續促進資本家在政治體制中的進一步融合。"

狄忠蒲教授說,考慮到這個問題的敏感性以及胡溫政權試圖建立的以人為本的形象,當局在今年年初下令媒體不報導胡錦濤有關私營經濟的積極表態。

*經濟繁榮之路通往政治民主?*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也使西方的觀察人士和學者產生了經濟發展會引發政治民主化的期待。事實上,經濟繁榮最終導致政治民主化的看法不僅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而且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基礎。不過,狄忠蒲教授認為,這種期待所包含的兩種假設都是錯誤的。

他說:"中國的日益繁榮會使得對它民主化的期待假定兩件不同的事情:一是中國共產黨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被動的角色,而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來阻止這種變化的發生。但是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正在積極地阻止這種轉變的發生。第二個假定是,中國的私營企業家的立場與中共官員的看法存在大的差異,從而會推動基本的社會和經濟政策的改變。但是這完全不是事實。"

狄忠蒲教授表示,他1999年和2005年分別在中國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紅色資本家在私人企業家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從99年的38.2%擴大到2005年的50%。他說,數據表明,中共採取了各種方式把新的資本家融入到中國的政治體制中,試圖加強他們對共產黨的政策目標的支持。與此同時,研究也發現,中國的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在很多政策問題上的看法非常相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