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專欄】貝克萊和休謨怎樣遏制英國唯物論的?

思想認識的世界在牛頓之後,由哲學猜測進展到科學求證。牛頓的力學世界觀建立在由培根、霍布斯而洛克營建的經驗論思想基地上。年輕的英國國教徒貝克萊,開始了由牛頓的科學到洛克的哲學的撫摸和點穴。牛頓成為力學權威的時候,貝克萊才1歲。牛頓出版其名著《光學》的時候,貝克萊19歲,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學生。24歲那年,貝克萊寫《視覺新論》觸及光學問題,得出前所未有的結論:視學的對象並不不在觀察者之外,而是在觀察者心中,是上帝指導人們合理行動的語言。25歲那年,他寫《人類知識的原理》,提出著名的"存在即被感知"的命題,流暢明晰地闡述了他的"非物質主義"的哲學思想。此觀點由一個傳教士提出來,卻是為了證明上帝的客觀實在性,言人所未言和聞所未聞,今日看來實乃大智慧。可當時牛頓及其學生等學界權威,基本上都沒反應過來。很少有人認真讀完全書,結論成為當時的笑談。我也曾經笑過,卻是自己沒讀懂。

    貝克萊對洛克的經驗論進行了比洛克細緻的分析和理性的審視:我們所說的蘋果、石頭、樹、星宿等,其實是"顏色、滋味、氣味、形相和硬度"的感覺和觀念的集合,蘋果、石頭、樹、星宿等不過是人給自己的綜合的感覺起的觀念名詞而已。他說:"一切可以感覺的性質,都只是顏色、形相、運動、氣味、滋味等等,也就是說,都只是被感官所感知的觀念",存在於感知者的心靈中。他說的很明晰:"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陳設,總之,構成大宇宙的一切物體,在心靈以外都沒有任何存在;它們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細讀這些話,貝克萊並沒胡說,他是非常理智地在論證分析和講他思考的道理。倒是中共學者,斥責貝克萊胡說,凸現輕率。貝克萊主張唯心的感覺論,卻不是唯心論哲學家。

    貝克萊的思想其實比培根、霍布斯、洛克的思想更值得重視。他提出"存在即被感知"的命題,挑戰從培根到牛頓的科技理性的物質主義,的確也戳到了英國經驗論哲學和科學的軟肋:否定神的客觀存在,那麼物質也會被否定。因為任何物體都要通過感覺和觀念,才可以去認知。如何證明心外無上帝,就可以如何證明心外無物質。貝克萊點中了從培根到牛頓的世界觀的認識論死穴。貝克萊比培根、牛頓更多的智慧是:利用經驗論的缺陷證明上帝的存在--由於上帝客觀存在和創造一切,才保證了科學的"感覺符號"和"自然法則"的可靠性。貝克萊傷殘了英國經驗論,卻也沒把問題真正講清楚。如果他是佛教徒或者上述中國儒家心學王陽明,那麼他講"心外無物"或"花在心中",那麼是為了修煉和修養。貝克萊不懂這些,懂的是捍衛被科學弄得信徒們沒有了信仰的虔敬心的宗教。他在玩哲學家的心跳,過了一把哲學家的癮就專心傳教去了,卻忙壞了休謨。

    休謨,自修哲學成名,當過市圖書館館長和英國駐法代理公使,他倒是那個時代少有的理解貝克萊思想的人。後人看懂貝克萊似乎也是通過休謨才看懂的。通過研究貝克萊的主觀感覺論,休謨修正洛克的經驗論,提出了他的知覺論:知識並非簡單直接地來自經驗中的感覺,而是來自經驗中的知覺,即由感覺和反省得來的印象(例如看到的蘋果)和由印象而來的觀念(例如回想蘋果的記憶及描述)。由此可知,休謨研究經驗就比貝克萊更精細:感覺並非一切知識的來源,只是印象(知覺)的來源。這樣,明白貝克萊把觀念等同於感覺的做法錯了,也就明白把感覺等同於感覺對象的做法犯了同等的錯誤。也就是說,休謨用知覺論證明:感覺之外有東西存在。可究竟是些什麼東西--物質,上帝?休謨說:不知道。休謨是在告訴世人:並非存在即被感知,但人類只知道知覺(包括感覺)。

    休謨這個觀點在哲學上被稱為不可知論,表明培根的科技理性所說那種獨斷論--歸納思考和事實驗證可以確知一切--的知識,在英國開始不再狂傲。依據休謨的知覺論,知識並不具有依據自然界的因果規律主宰自然的力量。休謨也給我們分析了實證科學的因果觀念推理的基礎--現象的齊一性和人的習慣。這等於告訴世人:牛頓力學確證的並非自然規律,而是人們思想中的觀念的聯繫。

    休謨不可知論敲打的不只是科學的獨斷論,也敲打了宗教獨斷論。依照休謨的知覺論,神不可證明,證明的只是人關於神的各式各樣的觀念。這對教會是一重槌。但休謨對宗教和信仰的態度並非霍布斯那種否定,而是理性地指出:人們需要的不是教會搞的和護的宗教,而是"哲學和理性的宗教",能夠包容常識和科學。休謨認為,宗教不可缺少,它是道德社會的根基和支柱,可以"改造人的生活,純淨人的靈魂,加強一切道義責任,並保證服從法律和國家的管理"。

    培根種下的唯物論烏頭和霍布斯澆灌的無神論罌粟,經過貝克萊和休謨的理性的質疑和限制,在英國曇花一現。但牛頓力學的機械論獨斷論女強人帶給生活的改善還使人迷戀著她,對其問題暫時視而不見,直到世界出現兩個猶太老頭。



本文留言

作者唐子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