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中的中國政治
兩 天前,第三次東亞峰會在新加坡閉幕。參加這次峰會的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政府首腦簽署了《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新加坡 宣言》。雖然環境問題一直被稱之為此次峰會的主題,但是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宣言至多隻是表達了與會國家的一種政治意願,很難在短期內達成具體的成果。尤其是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很難在近期內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來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次東亞峰會是與其他幾個地 區領導人的會談穿插進行的。在這些會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十一次"十加三"會談,也就是中國、日本、韓國和東盟十國領導人的會談。會談通過的第二份《東 亞合作聯合聲明》對未來十年的合作提出了戰略指導和規劃。在若干具體的計畫中,最重要的一項成果進一步加強它們之間的貨幣互換合作。有人將中、日、韓和東 盟國家之間的貨幣互換合作看作是地區貨幣走向統一的一個重要步驟。
中、日、韓和東盟國家的貨幣互換安排機制始於二零零零 年。當時,"十加三"國的財政部長共同簽署了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的《清邁協議》。這個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在中、日、韓三國之間,以及這三個國家和東盟 十國之間進行建立雙邊的貨幣互換機制,以防範金融危機對該地區可能造成的衝擊。根據這個協議,一旦簽約的一方遭受國際金融投機的衝擊和面臨貨幣危機,簽約 的另一方應該根據協議在一定的數額內向該國提供貨幣支持,幫助其渡過危機。
截至目前為止,所有已簽署的協議都是一對一的雙 邊協議。這樣的協議一是規模有限,通常兩國間的貨幣支持承諾只有數十億美元。相對於這些國家的經濟規模而言,一旦真的面臨金融危機的衝擊,這樣的金額無異 於杯水車薪,不會給受衝擊國帶來實質性的幫助。此外,由於是雙邊協議,受衝擊的國家在危機時必須與簽約國一個一個地談判。這樣的談判耗時長久且成本高昂, 從而可能錯過抵禦危機的最好時機。
此次"十加三"國政府首腦的會談,決定將這種雙邊的貨幣互換機制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多邊機 制。毫無疑問這一發展將能夠增強該地區對可能的金融危機的反應速度和抗擊能力,對保障這一地區的經濟穩定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當然,如果該地區能夠真正 走向統一的地區貨幣,地區內部的經濟貿易聯繫將更加緊密,該地區國家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中將具有更有力的談判地位。歐元區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 明。
可惜的是,亞洲統一貨幣的形成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只能是一個夢想。除了該地區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大 於歐元區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東亞國家之間完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實現統一的貨幣,所涉及的不僅僅是貨幣問題,它還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相關國家的財 政政策、地區政策、收入政策、法律制度等問題。歐元區的國家都有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共同的價值觀,都有獨立立法和司法系統,這是他們能夠真正實行經濟一體化 和貨幣一體化的重要政治和社會前提。
在東亞國家,中國、越南、緬甸的政治制度與大部分國家的民主制度不同。而政治制度不同 的國家之間很難做到彼此互相信任。例如,在歐元區,一旦發生經濟糾紛,任何國家的獨立的司法系統都能夠進行立場中立的判決。如果當事的任何一方不服判決, 他們可以提起上訴直至歐洲法院。而歐洲法院的判決則對各國都具有最終的約束力。中國的司法系統是被黨控制的,它不可能得到民主國家的個人和經濟法人的信 任,同時也很難想像中國能夠接受一個不受它控制的亞洲法庭的裁決,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落後的政治制度最終將成為亞洲經濟整合和繁榮的一個重要羈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