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見老外時穿什麼(圖)
見老外時穿什麼?這是個不大不小的話題。穿的合適給自己加分,穿的不合適就會給自己減分。改革開放初期國人貧窮,西裝甚至屬於奢侈品,如有外事活動,就需要單位給定做西裝,結果接待外賓時大家穿的都一個樣,跟酒店前臺服務員似的。
那時一旦有機會出國,大家逛的也是舊貨市場,用幾個美元買件舊西裝,還互相比較誰的便宜,買貴了就是傻帽兒。所以,上世紀80年代前,除了那些老工商業者和老幹部外,公司裡穿著「得體」的人都是外國舊西裝包裝起來的。
後來中國人富裕一些了,西裝不是問題了,但穿著打扮仍要費思量,仍然有加分還是減分的問題。至少,穿對了自己感覺良好,否則,要麼尷尬,要麼自己遭罪。
衣著講究的紳士
我們公司的一位前任老領導,曾經擔任過全國工商聯主席,穿西裝已經是家常便飯。80年代出訪歐洲時,他應英國前首相希思之邀,在週末參加了倫敦郊區的一個酒會。出於謹慎,去之前他還特意問了應該怎麼穿戴,希思說:你穿什麼我穿什麼,於是老領導就一身西服去了。結果,酒會上只有他和希思兩人是西裝領帶,而其他人全是休閑裝,讓他很是尷尬。
事後他認真地和我談及此事,以說明外交無小事的道理。其實,當時希思明明知道該穿什麼,但出於禮貌和英國人特有的矜持,他又不願意明說,免得讓中國客人覺得自己缺乏禮儀知識。同時,他又要對中國客人表示足夠的尊重,於是就選擇了和中國朋友一起「赴湯蹈火」。
我和英國人談判多次,體會到了他們穿衣講究的特點。許多資深的英國人衣著深重,打扮得一絲不苟,胸前的釦子也比別人多,與他們握手時常常能嗅到濃厚的男性香水的味道。我們和英國人打交道時偶爾穿著隨便就會被上下打量,以至於影響到他們對我們的印象。因為在他們看來,穿著得體是對談判對手的尊重。
法國人沒有英國人那樣傲慢,不會上下打量你,但在握手時可能會趁機揪一下你的衣袖,看是什麼質地的。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屬於老派人的行為。有個法國朋友曾開玩笑地警告過我這一點,真不知道多年來因著裝問題而失去了多少商機。
有粒釦子叫never
90年代後,西歐服裝業返古思潮復活,那些大的時裝商紛紛推出三個或四個釦子的男士西裝。許多人都知道兩個釦子的西裝該如何系扣,但卻不知道三個甚至四個釦子的西裝如何系扣。在英文中,針對這個問題還很有說道:扣這種西裝的釦子時,從上到下,第一個釦子叫「永遠」(always),就是說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扣上;第二個釦子叫「有時」(sometime),即有時扣有時不扣,不過我看到人們在絕大多數場合還是扣的;最底下那個則叫「永不」(never),從來不扣。
扣一個釦子就這麼複雜,可以想像和西方人交往中穿著禮儀是多麼講究。雖然在西方國家呆了好多年,但我沒搞清的細節還有很多,也覺得他們太繁瑣——從來不系的釦子為什麼不去掉,留著它做什麼?我在法國工作多年後才買了這樣的西裝,因為穿起來太麻煩了。還是兩個釦子的西裝常用,可以在大多數場合穿,包打天下。
至於配西裝的襯衣,法國人也很講究,他們喜歡顏色和西裝反差大的襯衣。但領帶和西裝的反差則小,再加上領帶有長短之分,因此組合就有好多種。所以,男人穿西裝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在法國時,光是熨好一週穿的襯衣就要花費我半天的時間。後來我學會了偷懶:夏天由於天熱常常會脫去西裝外套,我只好熨燙整個襯衣;春秋季節就只熨前半身;到了冬天有時只熨前胸和領子,反正面對法國人時看得過去就行了。
法國人則是襯衣平整,乾淨光亮。雖然他們追求個性藐視雷同,平時散兵游勇,但商業交往中的服裝禮儀卻是整齊劃一。而且他們耐熱能力極強,大夏天無論在哪裡,都穿著西裝談判。
我回北京後穿著更為閑散隨便,每次見法國人都讓我頗費思量。如果是初次見面又是面對清一色法國人的話,我會西裝革履;如果預計有中國人與會,我也就偷懶免掉西裝,省得汗流浹背,因為國人不會為一頓午餐時間而用西裝折磨自己一天的,我肯定不會是穿著最隨便的一個。有次去參加法國工商會的顧問午餐,是在6月底,30多度高溫,我猶豫後還是去掉西裝只打了領帶前往。結果,所有到場的法國人都是西裝革履,而中國人則長袖、短袖穿什麼的都有。
實用主義的美國
和美國人在一起就吃不准了,因為他們在著裝上講究實用。不久前為推薦國內的一個項目,我在紐約會見了幾位美國投資人,是由一個會計事務所的合夥人安排的,這些投資人都是他的客戶。會談前因為參加國際投資會議,我穿的是西裝。趕往事務所途中經過住的旅館,我就琢磨著是否把西裝扔回房間裡。當時是5月底,曼哈頓的天氣竟和北京一般炎熱,沒走多久已經渾身是汗,何況我還要拎一個沈重的文件包。
我實在不願意讓自己太辛苦,於是就冒著被冷眼相看的危險,把西裝扔回房間裡了,不過還是打了領帶,這樣見人的時候還算是整齊的。商務談判時,大家把西裝脫掉掛在椅子背上,也不過如此。
等到了目的地,一進房間卻發現,和我會談的四個美國人沒有一個是衣裝完整的!那個投資公司的董事長是個大胖子,到辦公室時已經熱得不行了——襯衫上面的釦子解開不說,領帶也打開了,垂在脖子兩邊,就像裁縫脖子上挂的皮尺,看那意思是準備隨時再繫上。另一個總裁穿了西裝但沒打領帶,其他人連我都不如,既沒西裝也沒領帶。而那會計事務所的合夥人出來迎接我的時候,襯衫都沒掖在褲子裡,嘴裡還嗑著從北京帶回來的綠茶瓜子。但美國人不太會吐皮,他連皮帶瓤地嚥下去對我說,今天是星期五,穿得隨便點。
大汗淋漓的我心想,早知道這樣連領帶都扔回房間了!
坐飛機的教訓
不僅見美國人費思量,就連坐美國人的飛機也是大意不得的。那已不僅是尷尬和遭罪的事了,而是要直接考驗你的抗寒能力!
夏天坐美國人的飛機要防止感冒,因為他們能把溫度降到讓你打哆嗦的程度。5月底乘美國人的飛機自北京去美國,大部分乘客穿的都是短袖。一上飛機頓時變了個季節,冷風呼呼地吹,中國人都被凍得瑟瑟發抖,有人把準備好的外套穿上,再蓋上毛毯。我扛了一會兒終於扛不住了,就跟乘務員說可否把冷氣關小點,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那個男乘務員很痛快地說一會兒就熱了。可不到半小時溫度又重新冷了下去,我知道肯定是因為同機的美國人意見相反。
中國人蓋著毛毯縮在座位上的時候,美國人卻短袖短褲露著胳膊大腿,歪在那兒呼呼大睡。空服人員早已習慣那個溫度了,他們全穿著短袖,整個飛行途中,不管多冷都很少會看到他們把外套穿上。我再次確信,溫室效應造成全球變暖的源泉在美國,因為他們太依賴空調了。
一次性的晚禮服
一到盛大的晚會,美國人卻比歐洲人還正式,經常穿禮服出席一些慈善晚宴。
那種晚宴禮服和正式的西裝是不一樣的,衣服的領子比普通西裝要大很多,又是雙排扣,一水兒的黑色。褲子沒有系皮帶的扣袢兒,兩側還有兩條線,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最奇特的是裡面的襯衫,它的袖口、前胸和領子都和普通襯衫不一樣:袖口沒有縫在上面的普通釦子,而是配以可以隨意脫卸的漂亮的金屬裝飾;前胸不是平的,往往有一排排褶子裝飾;領子還是小小的立領,不能打領帶只能系蝴蝶式領結。領結一旦打上,領子就成為三角狀立著,穿了這樣的襯衣,那種立領一晚上都在提醒你得挺直脖子。那會兒我才明白,為什麼那些高級餐廳裡的服務生身材都那麼挺拔了。
歐洲人出席這樣的晚宴反而很少有這種陣勢。他們大部分西裝革履,很少穿禮服。我在歐洲十幾年,正式場合用普通西裝就可以搞定。到美國沒多久,我在朋友勸說下買了套禮服,為的是參加一次慈善晚宴。最終,那套禮服沒用兩次就被束之高閣。回國後,看著這套連穿著的方法我都忘了的禮服,心想:此生難有再次用到它的機會了。
美國人簡單的時候很簡單,複雜的時候又真複雜。
如同整個世界都要學英語一樣,對外交往中怎樣穿衣戴帽,我們也得向西方人學習,中國人的傳統服飾只能在特定的場合穿。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哪個國家的人就要瞭解哪個國家的風俗。如果事先有所準備,就能避免尷尬,又會讓自己很舒服。
- 關鍵字搜索:
-
海外
來源: 世界知識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u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