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的啟示

孟子的母親姓仇,父親名叫孟激,在孟子年幼時就去世了。孟母深知「胎教」的重要,《韓詩外傳》中載有她說的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其實,孩子在母親的身體裡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能夠與母親溝通,懂得母親的喜怒哀樂。母親身心端正,心境祥和自然會帶給孩子良性信息,有利於孩子聰慧和形成優良的品格。

在日常生活中,孟母不僅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是不厭其煩的以「言教」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當孟母發現兒子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最後才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房子雖然破舊,但是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他們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使附近居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大為高興,於是孟母帶著兒子安心的定居下來,在歷史上留下「孟母三遷」的美談。

一個人的基本人格大體上是在六歲以前形成的。六歲以後,隨著活動範圍逐漸擴大,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這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可見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太重要了。隨著人們道德的逐漸衰微,人的自私心理也越來越重。大人為免孩子吃虧,更為了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對孩子教育的時候,總是教孩子要學「尖」一點,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結果孩子的自私心理越來越大。現在的人遇事不為對方考慮,惟我獨尊,相互傷害,不能說上一代人沒有責任。只有天下的母親從自己做起,修身養性,對孩子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品格,整個社會才能安定祥和。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的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信口說道:「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的等待吃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肘的生活費中,拿出一點兒錢來買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孟母以實際行動教育兒子,做人就是要誠實,所謂「言必行,行必果。」要讓孩子成為一個言而有信的人,母親得從一言一行做起啊!
  
在孟子的成長歷程中,還有一段母親「斷織督學」的小故事。有一天,孟子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的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剪成兩段,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他明白了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應不為外界所干擾。從此孜孜不倦,日夜勤學不息。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對於夫婦相處之道,孟母也要指點。古《烈女傳》記載:孟妻由氏在臥室內裸袒身軀走動,孟子勃然不悅,由氏認為丈夫太過見外,就求婆婆解說。長期以來,孟子對自己的妻子總是不滿,竟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孟子深感自己孟浪,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樂相處如初。

孟子認為宋國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三十多年過去了,孟子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孟母問明原因,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己,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三言兩語就除盡了孟子心中的積慮,於是他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尊敬與歡迎。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注重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方面對孟子諄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孟子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克勤克儉,堅守志節的撫育兒子,既成就了孟子,也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更給今天的母親們帶來諸多啟示。@

本文留言

作者李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