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學之道

作者:施百忍  2007-10-20 02: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內容提要:大學之道講大人生的經營和管理。經營的目標是至善,管理的範圍有三:一、獨立世界的生命;二、血緣關係的生命;三、公共空間的生命。對於生命的經營和管理,離不開個人的修身。修身,是在獨立世界的生命中每個人應有的嚴肅,此乃人的心性。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人人需要擔當起這樣的心性,也就是明明德。在明明德之後的親民,使我們從獨立世界的生命中回到了當下,進一步在血緣關係的生命以及公共空間的生命中經營人生,即齊家、治國、平天下。面對生命的思考,大學之道將「生命」與「生財」的問題擺在了每一個個體的面前。德本財末或者以義為利的理念,使我們又回到了獨立世界的生命中。思想經歷了這樣一回合,就叫格物致知。於是,在「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內明中,生命的意義不斷溢出;在修、齊、治、平的大學之道中,東方文化的智慧不斷地給人新的啟示。


         人對內心的敞亮,是近道的一種方式。如《大學》所言:知、止、定、靜、安、慮、得。這是內明,又稱為明明德。在明明德以後出來做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當好一名管理人、經營者。《大學》稱之為親民。親民的範圍,有大有小,從天下、國家到家庭不等。無論明明德抑或親民,都要求止於至善。那麼,對於明明德與親民而言,至善意味著什麼呢?面對自然生命中生、老、病、死的變化,孟子認為一個真正懂得了生命的人不會站在岌岌可危的牆腳等待災難的降臨。反之,會將自然的生命放在「道」的背景中來實踐,正命而死。若再結合孔子的人生報告來看,管理人或經營者面臨的問題首先是對自身的管理及對人生的經營。不管是經營人生或是自身管理,都離不開「人」的主題。因此,儘管自身管理指向個體修身,人生經營與家庭、國家以及天下息息相關,但由於「人」的共性而使修身成為的根本。《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不是說身修了以後就萬事大吉了,身修是為了家齊、國治、天下平。在家、國、天下這樣層層的推進中,我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通過內明的自覺來協調。③而家、國、天下的穩定也與個體的心意一脈相通。從引用孔子聽訟的話來看,④《大學》旨在告訴我們惟有自明之人才可能推己及人,改變生命環境,從而使自己連同他人從容自在,獲得真正的自由。

  身如何修呢?《大學》首先將之放在一個向外開放的家、國、天下中來考察,其次指出身與內在的心、意的必然聯繫。⑤這樣,修身就成了打通生命內外境界的一種存在方式。這有點像埋在地下的種子,只有當生命的因緣和合之後綠芽方可破土而出。出土之後的幼苗,又必須經受住外界環境的風風雨雨,方能茁壯成長。也就是說,修身是尋找生命的一個過程。在我看來,生命沒有現成的答案,我們能做的只有不斷地深入。《大學》稱其為格物致知,也可以叫日新。譬如:「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格物是第一張牌。反過來也可以說,有關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為就叫格物。接下來,我們有必要將《大學》中關於致知、格物的思想結構用一個簡圖來表示:


         如圖所示,箭號的指向既為致知、格物,又可視為大學之道。另外,我們還可以將「人」的生命主體一分為三:一、獨立世界的生命,主講誠意與正心;二、血緣關係的生命,主講修身與齊家;三、公共空間的生命,主講治國、平天下。無疑,這三樣環境又互相影響,同時變現出種種現象。如此,《大學》將帶領我們從一個個細目入手,猶如將路上佈滿的荊棘指了出來,使行人清楚被何「物」所阻,進則走向大道。

一、獨立世界的生命

  《大學》開篇在講了大學之道、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綱領以後,接著講「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內明工夫。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七證」的工夫與誠意及正心相關。讀《大學》誠意章的內容,從「毋自欺」到「慎其獨」;從「切磋琢磨」到「有斐君子」;從「自明」到「日新」無不在揭示一個至善的道德境界。那樣的一個境界,在未有生民以來就與天地同在,只不過人們在偏離正道的時候遠離了它。

  回到當下,我們將發現生活的誘惑比起道德境界的至善更有吸引力,在自欺、欺人、被人欺的生活中,道心惟微。三者之中,毋自欺已屬不易,更遑論不欺人與被人欺了。所以《大學》言:「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並要求要像惡惡臭,好好色一樣反應敏捷。如此反應,與他人無關,但卻關係到每一個個體,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回到了意的初始,能慎獨,就不至於欺騙自己,同時不欺人,至於是否被人欺,那就要看教化的力量了。在接下來關於《詩》以及當時一些重要文獻的引用中,誠意使人接近了道的根本。

  在引用的文獻中,有《康誥》、《太甲》、《帝典》、《盤銘》以及《詩經》。(詳見《大學》誠意章)其中用意,無非想從這些典籍的告誡中得出獨立的生命環境本來具有的道德啟示: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與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大學》)

  但是,要使人人產生如此信念並非易事。比如我們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向大地索取,乃至於最終還給大地的是糞便,是一副臭皮囊,但大地通通都接受。止,如同大地一樣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但生活在順境中的人,常常是飽暖思淫慾,享受去了,哪有閑工夫求道?而生活在逆境中的人,更多的是怨聲載道,哪肯近道?「大畏民志」,如何引發每個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力量,並非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關係到每個個體生命的自覺。如何自覺?需要擔當,擔當首先使自己直面獨立世界的生命。譬如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第十一》)又如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卻遭到桓魋伐樹攪場。面對野蠻,孔子卻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第七》)再比如《論語·子罕第九》記錄「子畏於匡」,⑥雖遭遇暴力,但孔子卻坦然道:「匡人其如予何?」。

  此外,《孟子·告子》章記載了古之大丈夫那動心忍性的經過。全文重要,不妨引錄: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筑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是擔當。而就在筆者撰述此文的時候,忽聞一位有過幾面之緣的小朋友在學校門口不幸車禍遇難的消息!八歲的孩子是無辜的,肇事的司機以及監護人卻免不了責任。擴而大之,時下社會的浮躁之風不知使多少無辜者死於非命,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更使多少生靈塗炭?!

  因此,當子路向孔子詢問「死」的問題的時候,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孔孟告訴我們的首先就是面對一個獨立世界的生命。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第十七》)孟子認為,人性本善。⑦《大學》則直言人心應該從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中調正過來,心正意誠,直面生命的本真。

  事實上,心通過身來表現,但身是肉做的,不是鐵打的,所以身乃脆弱的。身雖脆弱,但為非作歹的、助人為樂的無非此身。身是肉做的,所以人需要「飲食男女」。「飲食男女」固然重要,但身終將化成白骨。回到當下,生活雖然充滿了誘惑,但獨立世界的生命卻時時刻刻擺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這是一個個經典的文本世界。擔當,使我們在生活中與經典同行,同時看到了道德的至善境界,從而觸到了血緣關係的生命環境。

二、血緣關係的生命

  前文談獨立世界的生命,旨在講明人的共性,也即心性問題。但在血緣關係的生命中,我們往往難以做到心意相通。以至於將「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等等情愫的迷茫當成了個性的張揚,反之,視仁愛之心的共性為平庸無能。由於存在了先入為主的意見,對於孔子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進入到獨立世界的生命境界就歧義百出了,雖如此,卻從反面印證了孔子提出「四勿」的危害。⑧在我看來,這是孔子尊重個性而不張揚個性的主張。尊重個性使人直面獨立世界的生命,並將創造出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面,或者創作出一件件情性各異的藝術作品。張揚個性則將脆弱的身大大誇大了,誇大的身其實在透支生命。雖如此,身也面臨著一個個生活的瞬間,但這卻是一個「利慾」充滿的人生,藝術在那樣的場域中已經淪為出賣靈魂而不是生命日新。

  在血緣關係的構成中,儒家的「五倫十義」演繹了一個小國寡民的情形。「五倫」指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十義」指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若將「十義」再濃縮,則為「三綱」: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三綱,將構成家庭及國家的主要人際關係都包括進去了。從家庭的角度看國家,家庭就像一小國,它的國民就是夫婦與子女。如按《三字經》所講九族來分,這個小國的成員將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等九族。若再按三十年為一代來計,能五代同堂已經了不起了。但就是這一群同在一個屋檐底下生活的親人,存在的問題也是最多的,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即是。

  夫婦的結合,實際上是道德至善與飲食男女的合謀,夫婦順講的是身心和諧。但問題也就出現在合謀當初的選擇,所謂的悔不當初其實是迎合了飲食男女的需要,而將道德至善的人性催眠不醒了。所以有位老前輩說「婚」字就是男的昏了頭以後需要一位女的來管。在我看來,「家」字的像形則體現了人的雙重性,即人性被催眠之後的動物性,所以說結婚成家之後還能夠頭腦清醒的並不多見。譬如《詩經·衛風·氓》所描寫的一段愛情故事,說的是戀愛雙方在「抱布貿絲」的交易中傾心對方,進則「匪來貿絲,來即我謀。」但婚後的婦人又被薄倖的丈夫遺棄,於是對自己當初錯誤的戀愛表現了無限的悔。我想,若不是因為《詩經》的寫法「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而留給人對那淡淡的哀愁的欣賞的話,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如此不幸的人則不免要嗚呼哀哉了,所以對這造端乎夫婦的君子之道不可不察。《大學》言:「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夫婦和順為兄友弟恭樹立了榜樣,也為長幼有序奠定了基石,如此家庭,孩子沒有機會不孝順,這乃人性使然。

  當今社會,家庭危機不容樂觀。離婚與婚外戀者不在少數。應該說,離婚與婚外戀者都不是普通人,這是生命力比較旺盛的人。但生命力旺盛是在面對一個獨立世界的生命時所表現出來的擔當,而不是逃離問題以後的私生活。正因為身在天地之間逃不了五倫關係,所以個人的一舉一動總關係到他人的安危。在血緣關係的生命中,《大學》得出了如下結論: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

  以上透過「家」這樣的小國寡民來講述「治國在齊其家」,接下來,我們即將面對公共空間的生命。

三、公共空間的生命

  當生命進入公共空間的時候,其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生命和諧與財富流通。和諧與流通,需要把握其共性,同時要兼具平衡全局的「絜矩之道」。生命的共性,上文已稍作交待,此不贅述。「絜矩之道」的方法,無非就是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落到實處。至於財富方面「利」的問題,並不能以財富的佔有量來衡量其多寡,財富頂多是用作不時之需,家資具萬而不知道流通者與身無分文並無兩樣,但如果身無分文之人具有運用具萬之資的才能,則是那家資具萬者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追求財富往往會導致戰亂。如孟子見梁惠王的時候,就告訴他這個道理。(見《孟子·梁惠王上》)在富貴的現實追求與獨立世界的生命場域中,孔子認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第四》)正因為進入公共空間的人必具生命的擔當,否則將被天命遺棄,所以《大學》一再論述了「德本財末」與「以義為利」的觀點。如果不是擔當的人,抓到什麼都不放,則人皆惡之。最後這些用背逆的手段得到的財富,亦將被人以同樣的手段奪去。如此,財富必須反原到它的本位,就像一滴水必須回歸大海才不會乾涸一樣,幫人致富與藏富於民將是最大的富有。其實,反原到本位的還不僅僅是財富,它包括了公共空間的一切事物。如果我們能夠將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理念真正落實下來,環境污染與動植物世界生物鏈的破壞也就不至於如此嚴峻了。對於這「潤身」與「潤屋」的德與財,在君子大道的實踐中,將表現為財散民聚的財富流通與生命和諧的平天下遠景。

  我注意到,孟子在七十一歲的時候「自範之齊」,一心想要實現王道之政,到了七十八歲的時候,孟子去齊。孟子去齊的時候,心中有所不忍,但最終還是毅然離開齊國,他在歸去的途中慨嘆:「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醜下》)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精神,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說這樣的想法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但孟子在離開齊國之後,卻在生命的最後七年中與他的學生們在鄒地論學,著《孟子》七篇。藉助文字的載體,孟子將身體的外力內轉化為獨立世界的生命,於是我們感受到的乃道體中浩然之氣的力量,入道與否,成了人生意義的不斷追問。另一方面,在象徵著東方文化的書法藝術中,其筆墨的工夫與《大學》中內明的工夫在某種意義上乃相通的,關於這點,可參見拙文《技進乎道》。內明的工夫,則為我們把握道的力量提供了可能。大學之道中大人生的經營管理,則從獨立世界的生命走向了血緣關係的生命,最終指向了公共空間中治國平天下的生命遠景。

2007年9月21日於和風堂

註釋:

①《孟子·盡心上》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另如天災人禍,可謂非正命。如何逢凶化吉,莫如走大學之道。

②《論語·為政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③《大學》: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④《大學》: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⑤《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⑥《論語·子罕第九》: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⑦《孟子·滕文公上》

⑧子絕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論語·子罕第九》)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第十二》)

發布日期:2007-10-16(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國學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