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擴大差額選舉不具政改含義
中國官員表示,正在召開的中共17大在選舉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方面擴大了差額選舉比例,充分體現了中共黨內民主正在不斷完善。但是,中國國內的分析人士認為,這個舉措並不具有推動政治改革的含義。中共官方媒體報導,中共17大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採取了差額選舉的方式。報導說, 差額選舉作為黨內民主的重要標誌之一,在1987年首次進入13大,並載入黨章。
*分析:解決人事安排一種方式*
北京獨立時事評論員王光澤指出,在大的政治體制改革框架沒有實質性進展的情況下,中共現在擴大選舉比例不具有政改的含義。
他說:「我個人認為,這次實行預選並擴大差額選舉的比例,是因為人事安排越來越困難,這表明中共內部利益集團的分化越來越嚴重,威權領導人的權威不足以完全主導人事的安排,更不可能像鄧小平或毛澤東那樣,隨意指定一些政治局的或者是中央委員會的候選人,更不可能指定或隔代指定黨的繼承人,這就逼著中共在它的體制內部實行一定的民主選舉,甚至實行分權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就目前來講,還不具有推動政改的含義。所以,外界對這個事件的評估不宜過高。」
王光澤指出,胡錦濤之所以獲得權力,是因為享用了鄧小平時代的思想資源和政治資源,在這兩個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清理的情況下,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不可能走得很遠。
中國青年報記者、原《冰點》雜誌主編李大同認為,雖然中共17大由黨代會代表選舉中央委員會成員的差額比例比過去有所擴大,但是整個選舉程序還是過份保密。他認為,這次會議是否取得進步要看最後的選舉結果。
他說:「中央政治局委員這一級的領導人實際上在民間的評價是非常明確,哪些人比較好,哪些人不行,實際上大家心裏都有賬。如果大家都認為不配擔任某一職務的人這次照樣被選上,那就證明沒有什麼進步,還是中央的意志在控制這個東西。如果這次這樣的人被選下去了,那麼代表在某種程度上執行了獨立的選舉意志,那就應該說有了進步。」
針對17大上提出了中共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中紀委委員候選人預備人選名單,李大同表示,預選的投票方式是指,有關方面會首先調整代表們的意願,如果這個方法行不通,也會對原來的候選人做更改。
他說:「就是在各個代表團內部首先將擬定的人選進行預備性投票,這不是正式投票,因此不作數,實際上相當於一次民意測驗。如果在第一次預選中對預定人選投票結果不理想,就會有某些方面出來做代表的工作,基本的意思是,還要投票支持這些人。他們會做代表的動員工作,他們會說,經過反覆的衡量比較,這些人目前還是最合適的人選。」
李大同解釋說,第一次預選後還會進行第二次預選。如果達到了動員的目的,基本上可以預計,正式選舉中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但是,如果第二次預選當中,仍然有代表不能達到法定票數,有關方面就會請求他體面地退出,因為預選不可能無限制地進行下去。
李大同指出,中共黨章對於領導集團的產生,例如最高領導集團的人由誰來提名,通過什麼樣的程序進行選舉,沒有程序化的規定,而只是籠統地說由中央委員會選舉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和總書記。李大同估計,這個程序規定有可能在中共18大之前設計出來,希望屆時會有更公開和細緻的選舉程序。
另外,北京獨立時事評論員王光澤則指出,胡錦濤在17大上著重提出了民生,宏觀經濟以及社會保障體制的問題,但是卻有意迴避了民權和人權保障問題。王光澤指出,中國目前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和政治腐敗,從本質上講是由中共專制和權力壟斷造成的。因此,政治體制以及人權保障問題解決不好,民生問題也不可能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 關鍵字搜索:
-
十七
來源: 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u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