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秦始皇陵疑似金字塔 規模超胡夫金字塔

 2007-10-18 23: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今年7月,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青波公開向外界透露,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上發現瓦片,瓦片堆積凌亂,靠近頂面的台階上瓦片較多。這一考古新發現為楊鴻勛先生長達50年的有關秦始皇陵上曾經存在建築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在今天陝西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綠樹掩映中至今埋藏著一個舉世矚目的「未解之謎」,這就是修建於距今2227年的秦始皇陵。

兩千多年前,歷史上第一位統一中國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用12年時間,傾舉國之力,徵用70多萬工匠,修建了這座神秘的陵寢。事後,他殺掉了所有的工匠,使這座皇陵的真面貌成為一個流傳兩千多年的神話。

經考古測定,此處地下沉睡著一個回字形的宮殿。地面則覆蓋著一個倒扣的斗狀封土層,底部是個近正方形,邊長約5米左右,高115米,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考古價值。

然而,這一學界公論引起了一位年輕人的注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勛先生發現,這個覆斗形的封土並不符合排水原理,也不符合同時期的建築理念。

楊鴻勛經過長達近50年的研究,驚訝地發現,原來秦皇陵地上部分可能是一個土木大金字塔,而且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不僅如此,沉睡在地下的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

楊鴻勛觀點

1.宮牆有三道。

2.秦始皇陵地上是「九層之臺」。

3.「封土」上有土木大金字塔。

秦皇陵的「墳頭」做成「覆斗形」違背建築原理引發思考

很多人在去秦始皇陵之前,都會想像它有多麼雄壯。結果來到當地,往往失望地發現:面前就是一個大土堆。上面種滿了樹,參觀的人只是通過一條甬道走上去,感覺平平無奇。根本看不出原來的歷史*廓。

這個「土堆」被考古學家們稱為「封土」,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墳頭」。

如果坐著飛機俯視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它是一個正方形的錐體,所以美國人把它叫做「黃土金字塔」。通過解放初期20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發現,更早的照片更清楚,它是非常明顯的階梯形。大階梯有三層,儘管兩千多年的水土流失,它仍然呈一個階梯式的、沒有尖頂的方錐體。

在中國考古界,關於秦始皇陵一直延續著前人的觀點,認為在現在看到秦始皇陵地面上「封土」是建造秦始皇陵後,把挖掘地宮的土夯筑在陵墓之上形成的三層台階,其目的是保護秦始皇的陵墓不被偷盜。

1956 年,楊鴻勛來到了這片神秘的土地----—民間傳說中的秦始皇陵。站在一望無邊的秦始皇陵的平坦的「封土」堆上,建築學出身的楊鴻勛腦海裡產生了一個疑問。

「封土」在民間俗稱墳頭,為了方便排水,墳頭一般都做成圓錐狀。但是,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上修建的「覆斗形封土」從建築學角度考慮,平頂的高臺建築並不利於日後的排水,難道當時秦始皇陵的設計人員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嗎?

壘封土困難重重,修建目的始終困擾楊鴻勛

正當楊鴻勛站在秦始皇陵的土台上面思考著問題的時候,正巧遠處一位年紀挺大的老頭兒抽著一個大煙袋在晒太陽。楊鴻勛便上前請教,沒想到,老人向他講述了千百年來當地口耳相傳的修陵歷史。

楊鴻勛問那個老人,這麼大的土包,周圍這麼一大片平地,也沒大坑,這個土是哪兒來的呀?老人告訴他,在一個村子有一個大魚塘,那個大魚塘就是當年修建秦始皇陵挖土形成的。

相鄰兩個村子的距離,土是怎麼弄過來的呢?

老人告訴他,既不是用車推,也不是用肩挑。而是通過「人體傳送帶」運輸過來的。「一字長蛇陣。一個人挨著一個人地排長隊,手遞手,這麼傳遞筐籃。這個效率要高多了,勞動強度也減少了,省得每個人走那麼長的路挑著土,不算遺撒也挑不多。」老人說。

那麼,土運來以後就可以直接打夯嗎?

老人說不可以,必須把土過一遍篩子。「當時在工地上支起好多大篩子,把這些土倒在篩子裡面篩。同時,工地上還支起了很多大鍋,因為必須把土炒熟了才能打夯。整個工地烏煙瘴氣,大劈柴燒火,大鍋翻炒,炒熟了以後再運去打夯。」老人形象的描述讓這兩千多年前的景象彷彿又出現在了楊鴻勛面前。

這裡的土和其他地方不同,是蒙古風吹過來並沉積下來的馬蘭黃土,非常細膩。本來用不著過篩子,直接打夯土就行了。但是由於要修最高統治者的陵墓,所以建築要求高,土裡有時候含著少量的雜質都不能要,必須全部篩出去之後才能用。

另外,在建築學上,把土炒熟也是一種工程質量的保證,因為黃土裡面有螞蟻,有各種昆蟲的卵,這是絕對不行的。
来源:北京科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