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下一宗大出口——通脹

62歲的許亞萍(音譯,Xu Yaping)在北京有固定的退休收入,她和丈夫每月可以領到263美元,後來,這對夫婦的月退休金不夠用了。在過去幾個月,花生油的價格翻了一番,其他主要食品的價格也在暴漲,迫使他們少喝牛奶,用豆腐代替肉。他們並不至於挨餓。但他們很擔心。「物價漲了那麼多,漲得那麼快。」

  許亞萍以及她的中國同胞的哀歌可能很快就會在全世界迴響,而且在西方沃爾瑪等大超市響聲特別大。那是因為,隨著大陸苦於控制其失控的經濟,所有來自中國工廠的廉價產品可能開始變得更貴。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些人在警告,低價中國產品幫助全世界維持異乎尋常穩定的物價的歲月已經到頭了。持這種觀點的不僅僅是一些身處荒野的孤獨的熊。在新書和最近的報紙採訪中,前美國央行主席格林斯潘一直強調中國出口品價格已經開始上漲,這將促進全球通脹的復甦。蘇格蘭皇家銀行的中國戰略家辛芬德費爾(Ben Simpfendorfer)則說得很簡潔:「在過去十年,中國是通縮勢力,在未來十年,它將是通脹勢力。」

  儘管它在當地沃爾瑪還並不明顯,這些勢力可能已經在上演。在過去幾年,來自中國以及其他發展迅速的新興經濟體的需求驅使石油及多種其他商品的價格上揚。但真正令許多經濟學家擔憂的是中國國內突然出現相對高的通脹,而且可以波及海外。儘管中國央行今年五次加息,但該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頑固地上升。在8月,通脹率爬升至6.5%,是超過十年以來的最高點。

  政府和一些經濟學家把這種上漲幾乎完全地歸咎於肉類和豬肉價格的大幅加價。北京堅稱食品成本(中國CPI的三分之一以上)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肉類漲價和一次性事件(爆發豬病)的結果,並在9月中旬發放3萬噸國家儲備的豬肉以穩定物價。

  但其他成本也在上漲——根據UBS經濟學家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的說法,全國房地產價格的年增長率大約是10%。在8月通脹數據公布以後,政府採取不同尋常的措施,動機所有由國家控制的物價,包括汽油、水和電。意識到高通脹可能煽動社會動盪,官方還警告企業不要欺詐消費者;在8月,當局指責方便麵製造商非法串謀哄抬價格。同時,為了減少公眾對薪水掉價的焦慮,北京一直鼓勵地方政府提高最低工資。

  後面的措施可能給全球通脹煽風點火。畢竟,正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讓該國稱為世界工廠。根據一項估計,在2005年,中國的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只是美國的4%,如今隨著大陸經濟猛進,城市工人的真實工資以雙位數增長,政府數據表明,僅在今年第一季度,就上漲了18%。而且原材料價格上漲,製造商面臨無法吸收的生產成本上漲。這種成本會轉嫁給全世界的消費者,堅挺的中國貨幣會加劇這種局勢。

  但有經濟學家並不同意通脹將不可避免加入中國全球出口名單的說法。花旗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學家黃一平(音譯,Yiping Huang)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儘管中國的工資增長迅猛,但勞動力生產力增長得更快,這可能抑制製造商提高價格的需要。

  這並沒能安慰中國百姓。許亞萍和她的丈夫仍然擔心菜籃子。「如果衣服貴了,我們可以穿舊衣服,但吃的東西無論變得多貴我們也得吃啊。」她非常渴望看到通脹消退。世界其他地方可能也很快心有慼慼焉了。
本文留言

作者Austin Ramzy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