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間看劉備

劉備,單講德操,確實有過人之處,不過人心不足,總覺得劉備仁義有餘,威武不足。歷史上劉備也是這個形象嗎?我讀啊讀,在書上找到了劉備同時代人對他的評語,一個「英雄」的形象呼之欲出。

  劉備同宗長輩劉元起所言:「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算得是劉備生平中受到的一次重要評價,因為這個評價,劉元起大力資助了劉備的學業,不至於讓劉備賣一輩子草鞋。

  「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是太史慈轉孔融對劉備的評語。孔融治理州郡的能力不怎麼樣,行軍打仗的能力也不怎麼樣,但作為漢末頂尖的名士,一句話就足以抬高劉備的身價。

  陶謙臨死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自己那麼多部將親屬不信任,卻信任一個從北方來寄宿的小學生,從而讓劉備暴發為一鎮諸侯。

  「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陳登以為有「王霸之略」者唯劉備而已,連曹操居然都不在他眼裡。

  然而最經典和最權威的評語卻來自劉備一生的大敵曹操,青梅煮酒的時候他說了句讓劉備筷子都拿不穩的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剛剛說了劉備是英雄後不久,曹操又來了這句,然後把劉備趕了個雞飛狗跳。曹操在赤壁失利後,飛奔數百裡,躲過了劉備的追擊後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再一次說劉備是和他同層次的人物。

  程昱為曹操進言:「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觽心」。董昭認為「備勇而志大」。劉曄認為「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賈詡也說「劉備有雄才」。周瑜對劉備的認識是「梟雄之姿」,魯肅的認識是「劉備天下梟雄」。陸遜說劉備是「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又說:「備是猾虜」。這一群儘是同時代軍政方面的優秀人物,都講劉備是「人傑」,「梟雄」,「有雄才」,「勇」,「滑」,劉備之能可知也。

  諸葛亮說劉備是「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孫權估計是聽不得人說他之前還有英雄,氣憤中作出了出兵赤壁的決定。

  張松獻益州前對劉璋言:「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璋然之」。一席話弄出個西川之主。平常都是說曹操善用兵,原來劉備也有這樣的名頭。

  法正說劉備「明將軍之英才」,然後果斷的叛劉璋隨劉備,成為劉備身邊的重要謀士。

  彭漾與諸葛亮書曰「惟主公有霸王之器」。

  觀《三國誌》,再無第二人得到這麼多人的讚許,即便是曹操也沒有,可見劉備確有過人之處,然以上盡為他人言語,還有劉備自己的佐證。

  「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好比項羽說始皇「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姑且認為是劉備少年無知。「使汝百人來,其無如我何;曹公自來,未可知耳!」這句是劉備在徐州殺敗王忠劉岱後所說,真是豪氣干雲。「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漢中之役,劉備以守為攻,曹操確實沒能有什麼辦法,劉備終於贏了他一把。這些話體現是劉備的「雄才」,還有些話體現劉備「氣度」的。

  「今天下分裂,日尋干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這句話說於曹操征烏丸後,劉表先不聽劉備的建議,現在來後悔,劉備反而非常平靜:「天下尚亂,機會多多,總有抓住的一天。」「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這句話說於長阪坡,正因為劉備寧願敗亡也不願做有失民心的事,才能夠後發制人,最終克成霸業。劉備入川,龐統建議效「鴻門宴」襲擊劉璋,劉備說:「此大事也,不可倉卒。」同樣是劉備不同於常人的「氣度」,本來就是懷著要奪取劉璋江山的目的來的,可劉備是「盜亦有道」。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