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少食素食觀和豪門鋪張獵奇風氣

飲食文化是每個民族最廣泛的風俗習慣和最基本的文化素質的體現。飲食文明是飲食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發展的方向,是人類智慧和文化素質進步的標誌。其遠古的痕跡就同胎記一樣流傳下來。

我國的飲食文化既古老又豐富。神農氏嘗百草,藥食同源,開創了古代先民利用自然界植物資源的先河。先哲孔子的有關言論對後世飲食文化發展的影響巨大。《論語》「鄉黨篇」中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名句傳誦最廣,爭議也最多。一般解讀為「食物不嫌精,魚肉不嫌切得細」。但此解與《論語》中其它有關論述截然相悖。後儒們根據文字學的厭饜相通的解釋,饜字意為過飽。於是解讀為:「食物不宜過精,魚肉不宜過細」。本人重新斷句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為飯食不宜過飽,吃得少而精,魚肉不宜吃得過多,但要吃得細心。這有孔子原話:「肉雖多,不使勝食氣」為證。《論語》記敘了孔子很多關於飲食觀、價值觀的論述。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見孔子一貫主張粗茶淡飯,食無過飽的。孔子還提倡飲食衛生:變色的、有異味的、存放時間過長的食物都不宜食用。這種講飲食衛生的好習慣,兩千多年來一直傳了下來。孔子的飲酒觀,對中華民族後世子孫影響也甚大。子曰:「唯酒無量,不及亂」。就是不要酗酒。這個文明傳統使我國每歲寒冬沒有灑鬼變凍殍的民族悲劇。

我國的飲食文化,歷來存在著勞動人民的儉樸、智慧和宮庭豪門鋪張、獵奇的兩種相對立的風氣。某些酒店以燕窩、魚翅、熊掌、飛龍、滿漢全席等燒鈔票式的豪筵,堂而皇之的競相招徠。此種浮華浪費的陋習,毒害了我國健康的飲食文化。西方的飲食觀念,講營養不講排場。就是英國女王宴請外國元首,也是一個涼菜、一道湯、一道主菜,然後是甜點,水果。西歺實行分歺制。客人把盤中菜吃光,既體現對主人的尊重,主人也感到高興。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