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灣普通女人的生活

生活在中國大陸的朋友,可能很想知道,在隔海相望的臺灣,普通上班族的生活和工作情況。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含青日前採訪到了正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訪問的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的鄒慧娟女士。

鄒慧娟女士這次是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來美國進行為期三週的訪問。一見面,慧娟明快幹練的舉止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慧娟告訴我,她1964年出生於臺灣,父母親都是臺灣中部的當地人。採訪當中,正巧慧娟的丈夫來電話,話題就先轉到了她的丈夫。慧娟的丈夫也是一名公務員,在政府部門就職。慧娟特別向我介紹了她的丈夫和丈夫的家庭:

「公公是從國內來的,所以我們的生活跟其它的臺灣人比較不一樣。,比較接近我公公過去的生活習慣。公公跟我先生的個性差很多。」

慧娟說,她的公公與她的先生是完全不同的男人,公公是一名退休警官,人很好,但有大男人主義傾向:

「公公是一個大男人主義, 什麼事也不做,水餃也不會做,我婆婆是全職的家庭主婦,但是我先生就很好,他什麼都做,我們是生活環境不同,對事情的看法也不同,所以我先生受我婆婆影響會比較體貼。做事以家庭為主,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小孩的學習,很顧家的。」

慧娟和丈夫目前住在臺北市,有兩個兒子,一個9歲,一個11歲。那麼,一對繁忙的公務員夫婦,怎麼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取得平衡呢?慧娟說:

「時間很緊,要上班,還要照顧小孩,還有家事要做,還有公公婆婆,我自己的父母親都開始年紀大了,要做一些安排。小孩早上先生送,幫他們準備然後打理自己,上班就專心上班,因為下班和小孩放學有一段時間的衝突,我就叫保姆幫我看。」

慧娟告訴我,她寧願多花一些錢請保姆幫忙,這樣小孩子既能得到照顧,免除了她的後顧之憂,同時也避免了令孩子和大人都那麼緊張和疲於奔命:

「可能要多花一些錢,家事也要請別人幫忙,所以是月光族,沒有錢存。 」

不過,慧娟說,有些事情是一定要親作親為的,比如她每天會親手為孩子們作一頓豐富的早餐,保證孩子們吃飽吃好去上學:

「前一天商量好是吃蛋餅還是烤麵包?然後我提前一點做好,讓他們吃好飯再出門。」

那麼,先生在工作和家庭生活方面對她的幫助多不多呢? 慧娟對此回答說:

「他的工作忙一些,所以我帶小孩的時間多一點。但還是盡量幫忙。有些父親可能還是不太幫忙,我們都很主動,小孩睡覺了,晚上十點以後才有時間做家事,他都會幫忙。」

慧娟覺得自己在婚姻方面很幸運,有一個體貼的丈夫,還有體諒兒媳的公婆,比如,慧娟說,公公就告訴她,與丈夫吵了架,不要回娘家:

「公公說和丈夫吵架不可以回娘家要告訴他。有時意見不和,但是我們講話,吵架的時候就端一杯茶給我, 我不可以不喝。」

慧娟現在擔任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植物防疫組的副組長,她說,除了在家要盡力履行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責任外,她對工作的要求是要有水準,不但要完成工作,而且要完成得好:

「我會蠻固執地要求自己一定的程度,在工作上一定程度地要求自己,如果有點事就跑回去就會有看法。但如果小孩發燒了,那一定要回去,但如果是小孩子郊學,要父母參加,我就會不去,有的家長會請假陪小孩。我可以5點半下班去接小孩,但這樣我的長官會對我很不放心。我覺得這樣有點不負責任。」

中國國內媒體曾多次披露,在大陸有不少企業和單位在招工時歧視女大學生,有些女生不得不簽訂合同,保證幾年之內不結婚生子,才能得到錄用。臺灣有沒有這種情況呢?慧娟對此表示:

「我們這裡很平等,沒有這種情況。我們叫性別主流化,也就是說一個工作不管是性別還是年齡,都必須把具體工作條件都要講出來,不是限制在性別和年齡。私人公司我不清楚,但公職機關是一樣的。」

那麼,在臺灣,職業婦女在升遷方面會不會受到影響呢?慧娟說:

「我覺得現在比較不會這樣,是按個人的能力表現來評估,當然如果是個人要求多一點時間照顧家庭,他也會尊重,平常也會注意。」

在目前的中國大陸,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一般很高,只要有條件的家庭,都比較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投資。由於競爭激烈,不少家長不惜帶著孩子疲於奔命,學這個上那個,就是不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臺灣的情況又如何呢?慧娟對此表示:

「父母普遍都比較辛苦,都希望小孩不要輸,小孩都 有一些才藝 ,這裡小孩很多,從前更多,當然父母照顧得就不是那麼無微不至,到了我們這一代一般生兩個,一個的也很多,當然父母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小孩做到,喜歡比較,所以小孩的壓力蠻大的。」

當然,慧娟說,臺灣的教育制度,近年來也在改變,比如由從前考高中、大學的聯考到現在的基本測驗,打破了以往大家擠聯考一條獨木橋的狀況:

「比過去一試定終身要好一點 ,現在也重視才藝的發展,不一定是聯考,如果有其它的才藝可以通過面試找到其他學校。從以前只注意學科,到現在均衡發展,只要有特殊表現,學校會增加委員會來甄別他們想要的學生。」

此外,慧娟說,在臺灣,過去要求孩子長大作醫生或律師的父母比較多,現在的情況也逐漸在改變:

「我們那個時候父母都希望孩子當醫生,律師,法官很好。現在很多小孩會說很喜歡和動物在一起,但大人也不會左右他說以後你要往哪個職業發展。我們只希望小孩在以後的正途上面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現在的父母不會強制。但我們小時候父母能夠左右小孩的未來,但現在比較難。」

慧娟說,現在的孩子比以往更有個性,有自己不同的發展經歷,只要自己有獨到之處,自己對自己滿意就好。比如,慧娟舉例說,她的兩個兒子在選擇才藝班時,她會傾聽他們的意見,比如他們願意上科學班還是數學班,或者是下五子棋。慧娟說,雖然家長還是會有期望,會主導大的方向,但在志向和具體課程的選擇方面,孩子有了更多參與意見的機會,家長這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漸減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