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國手繡成《耶穌像》曾獲1915年世博會一等獎

 

瀋壽1874年生於吳縣,清時曾任農工商部繡工科總教習,並赴日本考察刺繡和刺繡學校。瀋壽對日本藝人將東方刺繡針法與西方的素描、油畫等技法效果結合起來的新嘗試特別感興趣,歸國後進一步琢磨、研究,在豐富自己繡藝的基礎上,獨創了「模擬繡」,一舉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刺繡作品有形有色、卻少光少影的繡法,使中國的刺繡技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民國三年(1914),瀋壽應張謇之邀,赴南通辦女工傳習所,並任所長。此時適逢即將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向中國徵集展品,瀋壽決定利用「模擬繡」的手法,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刺繡。為了讓世界公眾更加容易接受中國的精湛技藝,她選中了一張義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穌畫像為原本,開始了再度的創作。這幅原作為文藝復興晚期義大利畫家琪特的油畫,取材於《聖經》耶穌遇難再生的故事。瀋壽創造性地運用了虛實針、旋針等新針法,並根據人物肌膚絲理的需要和油畫明暗層次的變化,精心選用自己染就的100餘種不同色澤的絲線,將這幅《耶穌像》繡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為巧妙的是,瀋壽還將這件繡品中所用的 100多種不同色彩的絲線各取一根,在繡像的上方繡成一個十字架,供觀眾審辨,以此證明這幅繡像的所有部位無一處是繡後染色的。《耶穌像》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被評為這屆博覽會的一等大獎,使得這屆世博會成為對中國影響非常大的一屆世博會。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