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芭蕾藝術

天籟之音似潺潺泉水湧動,纖細粉薄的紗裙隨舞者跳躍飛揚,輝煌盛大的歡慶集體群舞,襯映著雙人舞飛煙般輕盈的舞姿,變化如浮雲,美麗如春風,溫暖又縹緲……這是經典芭蕾舞劇《帕基塔》(Paquita)的終場,像夢裡的神曲一樣完美,無以倫比的曼妙飄逸。觀者如夢裡看花,如痴如醉。

高雅的芭蕾藝術基於古希臘文明,屬於西方的神傳文化。它用音樂、舞蹈和啞劇的手法,詮釋童話傳說或神話故事,對比表現善與惡較量和正義與美好的勝利結局。《帕基塔》就講一個好事多磨的故事:純真熱情的吉普賽女郎帕基塔,救了法國軍官盧西昂的性命並瘋狂地愛上了他,卻無法同他結為伉儷,直到歷盡艱辛證明了自己的貴族血統,才如願以償。

「芭蕾」為法語ballet,詞源則是義大利語balletto,意為「跳」或「跳舞」。芭蕾舞最初產生在義大利民間,於15世紀文藝復興時進入宮廷,在宴會進行中表演,因此被稱為「席間芭蕾」。後傳入法國,至路易十四時期真正形成芭蕾藝術。直到1830年至1850年芭蕾的浪漫派時期,女舞者們才脫去了沈重宮廷式長裙,換成輕盈的長短沙裙,便於發展跳、轉等舞姿,使芭蕾表演成為今天的精緻藝術。

巴黎歌劇院 (AFP/Getty Images)


芭蕾藝術雖然孕育在義大利,卻誕生於十七世紀後期的法國宮廷,並於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法國是芭蕾藝術的誕生地,而芭蕾的發展歷程與巴黎歌劇芭蕾的歷史息息相關。

十六世紀,由梅迪奇(Catherine de Médicis)從義大利傳入法國的編舞技術標準和用語中的一部分被融入到宮廷舞蹈當中。之後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這位酷愛舞蹈的君主希望將這種帶有貴族特色的舞蹈發展成真正的舞臺藝術。1661年,在他的倡導下,巴黎建立起了法國第一家舞蹈學院----皇家舞蹈學院。該院成為法國第一所以確定舞蹈規則和進行舞蹈教學為目的的機構。1669年,路易十四又為皇家音樂學院(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奠基,同時組建了歐洲第一支專業舞蹈團,這就是之後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1713年,舞蹈學校在路易十四的倡議下最終定型。至此,一個專業舞蹈團體得以持久發展的所有因素都具備了。

作為古典芭蕾的搖籃,法國為形體訓練和舞步訓練而制定的基本原則及法規至今仍在沿用,在這裡規定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和十二個手位;被視為芭蕾標誌的「白色短裙」、「足尖舞」和「空中飛躍」等動作就出自著名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自十八世紀開始,法國舞蹈演員和編導應歐洲各國的聘請,大力傳播法蘭西舞蹈學派。當時的德國、倫敦、維也納、丹麥、俄國和義大利,在學校裡教授的及在舞台上演出的均為法國流派的舞蹈。可以說法國芭蕾舞史是一部與其它國家的芭蕾藝術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歷史。十九世紀,巴黎芭蕾的原創舞劇《吉賽爾》《葛蓓莉亞》和《仙女》標誌了浪漫主義芭蕾黃金時代的到來,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浪漫主義芭蕾舞演員。

法國芭蕾將編導們的美學傾向熔為一爐,很難說她是「表現性」的,還是「象徵性」的。在法國大革命前夕,尤其是成就輝煌的巴洛克時期,精湛的芭蕾技巧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對客觀性與現實主義的追求促進了「情節芭蕾」的成熟。於是,芭蕾舞有了腳本,舞蹈演員像啞劇演員一樣,運用了啞劇的表意動作。而八十年代以後,現代芭蕾的異軍突起,又順應潮流形成了拒絕故事情節和敘事類舞蹈的「純舞蹈芭蕾」,甚至要求舞蹈動作獨立於音樂而自成一家。

古希臘的思想家伯拉圖說,舞蹈會幫人養成高貴的協調和優雅的氣質。芭蕾舞尤其如此,練這種「足尖上的藝術」可以塑造人健與美相融的完美形體,達到優雅的氣質,磨練堅強的意志。

要很完美的把形神結合起來是很難的,必須通過超乎尋常的努力。藝術必須要有內涵,人們能夠欣賞舞者所想表現的,其實是舞劇的魂在起主導作用。一個真正好的藝術家需要全身心地去體味和理解人生,再經藝術形式的提煉,才能使人感動。

也正因為如此,法國芭蕾藝術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這裡的芭蕾舞團擁有大量的保留劇目,一方面致力於留存這些劇目的精粹,一方面則敞開胸懷迎接新劇目的創作,使法國芭蕾流派始終在世界芭蕾舞台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此,著名文化史學家瓦爾特索雷爾在他的《西方舞蹈文化史》中說:「它們為法國在這門藝術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


  
本文留言

作者文/曼羅王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