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公元756年)是高麗人,出生的年月史上不載,但根據史家的推測,他可能是高麗王室的遺族,他的父親高舍雞在河西(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從軍,雖然軍功顯赫,升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卻一直穿著代表奴隸身份的襪子,直到高仙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高氏才脫離奴隸身份,步入軍事貴族的行列。根據史書的記載,高仙芝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精通騎射,驍勇善戰。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跟父親一樣當上了將軍,高舍雞看到兒子氣度儒雅,還擔心他守不住軍功,高仙芝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一生轉戰南北,成為大唐西域的守護神。1913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重走高仙芝活捉小勃律國王的路線後,萬分感慨, 「這位勇敢的中國將軍,行軍所經歷的艱難險阻,比之漢尼拔、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不知要超過多少倍」。
高仙芝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重用。當夫蒙靈詧成為安西四鎮節度使的時候,高仙芝的好運氣來了,他不斷升遷,直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高仙芝成了安西軍政二把手以後,要招三十名隨從,誰知卻招來了細瘦、跛腳、眼睛斜視的封常清,兩人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好搭檔。說起兩人相識相知的過程,頗有一番傳奇色彩。當盔甲鮮明的高仙芝騎馬從大街上奔馳而過的時候,封常清看到了他,當即決定要做他的侍從。高仙芝見封常清相貌醜陋,不肯答應。封常清怒氣沖沖地指責他,「我羨慕將軍的高義,才願意為你效勞,你只知道以貌取人,拒賢才於門外,如何能夠成就大事業」,高仙芝還是不願意收下他,封常清就每天在高仙芝的家門口蹲點,數十天如一日,高仙芝無可奈何,只好讓封常清成為自己的侍從。
高仙芝發現封常清的才幹,是在一場激烈的戰爭之後。公元741年,原來歸附大唐的西突厥達奚部落舉兵反叛,從哈密一帶逃到了碎葉城(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北),夫蒙靈詧指派高仙芝率領2000騎兵追擊達奚部落,將他們斬盡殺絕。封常清在帳中寫好了捷報,詳細陳述了「次舍井泉,遇賊形勢,克獲謀略」,凡是高仙芝想說的話,封常清已經替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高仙芝吃驚不已,在夫蒙靈詧的犒勞宴會上,推薦了封常清的功勞。以後,封常清跟著高仙芝不斷升遷,先後被授予鎮將、果毅、折衝。
大唐的天可汗制度一直護衛著西域各國的平安,西域各國也定期向大唐朝貢,吐蕃是大唐為數不多的敵人之一。吐蕃為了控制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進而控制西北各國,吐蕃讚普把公主嫁給了小勃律王為妻。小勃律國本來是大唐的附屬國,現在由於姻親關係,倒向了吐蕃一邊,連帶西北二十多個小國都臣服了吐蕃,停止了對大唐的朝貢。小勃律國位於通往安西四鎮的咽喉要道上,大唐和吐蕃對克什米爾地區的爭奪就從小勃律國著手了。田仁琬、蓋嘉運以及夫蒙靈詧接連討伐,都未能取勝,高仙芝是第四個派去征討小勃律國的將軍,與他同往的還有做監軍的內侍邊令誠。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四月,高仙芝率領一萬騎兵從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出發了(當時唐軍步兵都有私馬,因此長途奔襲就是駕輕就熟的事情了),十五天後到達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又經十餘日到達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經十餘日到達疏勒(今新疆喀什),轉而向南,歷經二十餘日,到達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又行二十餘日到達播密川(今阿富汗瓦漢附近),再行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今瓦漢河),就是當時的五識匿國,這時候唐軍已經逼近了吐蕃邊境上的軍事要塞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
高仙芝精通兵法,很快作出了妥善佈置,兵分三路,加快了行軍速度。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領,3000騎兵從北谷直插連雲堡,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沿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和中使邊令誠統領,從護密國南下,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攻連雲堡。
連雲堡三面都是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還有噴赤河倚為屏障。堡中守軍共有上千人,城南十五里處修筑了木柵,駐紮了八九千吐蕃軍,成犄角之勢拱衛連雲堡。時值夏季,噴赤河水暴漲,如何渡河又不被敵人發現,成了橫在唐軍面前的一道難題。高仙芝命令士兵們帶足三天的乾糧,次日清晨渡河。將士們都以為高仙芝是在瞎指揮,不料,在高原夜間極度寒冷的天氣中,唐軍「人不濕旗,馬不濕韉」,順利過河。高仙芝喜不自勝,對邊令誠說,「如果我們正在渡河,吐蕃軍發起進攻,我們多半要打敗仗,現在唐軍集合完畢,吐蕃人注定要成為我們的俘虜」。進攻開始了,高仙芝下了死命令,中午之前必須拿下連雲堡。唐軍勇猛無敵,很快斬首五千,生擒一千,「得馬千餘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當然,唐軍也付出了代價,識匿國國王五跌失迦延陣亡。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里凝」,小勃律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掉了,剩下的就是翻越海拔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駒嶺(今克什米爾北部德爾果德山口),直搗小勃律國了。太監邊令誠看著一望無際的冰川,心生怯意,高仙芝就讓邊令誠和老弱士卒三千人留守連雲堡,自己率領精銳部隊繼續前進。如同當年曹操「望梅止渴」的伎倆,高仙芝知道怎樣解除士兵們的後顧之憂。他派遣了二十多人先行下山,扮成阿弩越城人前來迎接唐軍。唐軍得知了這樣的信息,阿弩越城人歡迎唐軍,吐蕃增援小勃律國的必經之地娑夷河(今克什米爾西北)上的籐橋已經被砍斷。唐軍眼看勝利在望,將士們顧不得山高路險,紛紛沿著冰川下山。
過了三天,阿弩越城的守軍果然投降,唐軍進入城中休整。高仙芝讓將軍席元慶、賀婁余潤先修橋樑道路。第二天進軍,席元慶率領一千精騎打頭陣,假稱借道小勃律國,去攻打大勃律國,詭計之下,小勃律國的眾大臣被唐軍俘獲,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逃進了石窟。高仙芝命令斬殺大臣中心向吐蕃的死硬分子,快馬加鞭,趕到離孽多城六十里的地方,在日落時分,砍斷了吐蕃通往小勃律國的籐橋,這時,吐蕃的援軍已經趕到,只差那麼一點點,吐蕃軍喪失了先機,修好籐橋殺將過來,起碼要花一年的功夫。小勃律王得知吐蕃軍救援無望,喪失了抵抗的意志,帶著吐蕃公主一起投降。唐軍勞師遠征的目的達到了,高仙芝挑選了王族中的「親唐分子」當了新國王,還在當地招募了幾千士卒,防禦吐蕃人的進攻。至此,唐軍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唐書中稱大食和東羅馬帝國都趕來向大唐帝國稱臣納貢,雖有誇張之辭,但也說明瞭此時的大唐帝國已經如日中天,譽滿全球,這中間,高仙芝的功勞不言而喻。公元747年的九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返回了安西,卻招致他的上司夫蒙靈詧的一頓痛罵,「吃狗屎的高麗奴,你的于闐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焉耆鎮守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安西副都護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安西都知兵馬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夫蒙靈詧怒氣沖沖地說,「既然知道是我舉薦的,為什麼不等我處置就擅自報捷,本來應該砍下你的腦袋,看你新立大功,暫不處置你」,其實夫蒙靈詧也是胡人,他一口一個高麗奴,卻不想想自己的身份,況且這次是唐玄宗親自下的命令,讓高仙芝以行營節度使的身份率軍行動,高仙芝本人並未違反什麼軍令。但高仙芝對上司哪敢有脾氣,正如監軍邊令誠對唐玄宗的奏報,「仙芝立奇功,今將憂死」。
唐玄宗得知了高仙芝的處境,當機立斷,讓他取代夫蒙靈詧,並授予高仙芝鴻臚卿、御史中丞,征夫蒙靈詧入朝。這下,高仙芝可以一出惡氣了,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想的,不料,高仙芝對夫蒙靈詧依然恭恭敬敬,「趨走如故」,夫蒙靈詧越發不安。高仙芝知道,如果不把話挑明,所有與自己有積怨的人都會提心吊膽。以前,副都護程千里、押衙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人都在夫蒙靈詧的面前說過高仙芝的壞話,高仙芝把他們都找來了,當面了斷恩怨,他斥責程千里,「你面似男兒,心如婦人,是怎麼回事」,又對畢思琛說,「你這胡人無法無天,奪了我城東幾千畝地的好田莊,還記得嗎」,畢思琛頗為幽默,他對曰,「那是你看我生活艱難送給我的」,高仙芝笑了,「那時候你作威作福,我是怕你,哪裡是可憐你呢,這些話我要是不當面說出來,你們說不定整天憂慮,說出來了就沒事了」,又把王滔等人拉下去打了一頓,然後統統釋放,「由是軍情不懼」。
高仙芝身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大權在握,封常清得到了他充分的信任,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務。以後,高仙芝每逢出征,經常讓封常清擔任留後使,代管軍政大事。封常清堅毅果決,治軍嚴謹,很快就作出了一件震懾全軍的事情。
高仙芝乳母的兒子鄭德詮做到了軍中的郎將,高仙芝的乳母也住在高家內宅,高仙芝把鄭德詮當作親兄弟一般,「家事皆令知之」,因此鄭德詮在軍中頗有威望。封常清每次辦事回來,諸將都前去拜見,只有鄭德詮不以為然,甚至騎馬從封常清身邊衝過,完全不把留後使封常清放在眼裡,封常清到了使院,叫人召來鄭德詮,以軍法處置他,杖打六十。
高仙芝的母親和乳母聞訊趕來,卻進不了門,在門外急得號啕大哭,高仙芝得知消息也很吃驚,此時,鄭德詮已被棍棒活活打死。高仙芝見到了封常清,卻說不出一句話來,封常清也不向高仙芝謝罪。後來,有兩位將軍犯了罪,同樣被封常清處死,唐軍軍紀整肅,煥然一新,高仙芝對封常清更加看重。
封常清有條不紊的後勤供應,讓前方打仗的高仙芝處處省心,成為赫赫有名的常勝將軍。天寶八年(公元 749年),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在小勃律以西)葉護失裡怛伽羅上表,「朅師王親附吐蕃,因苦小勃律鎮軍,阻其糧道。臣思破凶徒,望發安西兵,以來歲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高仙芝又一次出征了,這次的目的地比小勃律國更為遙遠,短短數月,唐軍來往朅師國(今巴基斯坦奇特拉爾),將朅師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俘虜了朅師國王勃特沒,唐朝立了勃特沒的兄長素迦為朅師王。大唐威名遠震,連印度河河谷地區的個失密國王都因為仰慕大唐,多次上表要求與大唐合作,共同對付吐蕃的威脅。吐蕃幾次吃了高仙芝的大虧,對唐軍畏懼如虎,絲綢之路的南線得以長期暢通無阻。
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發生了內戰,阿拔斯王朝取代了伍麥葉王朝,其勢力滲透到中亞諸國,強迫被征服地區上交重稅,與大唐在中亞的霸權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於是,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終於在公元751年爆發了,其起因就是高仙芝對石國(今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發動的戰爭。
天寶九年,高仙芝以石國王「無藩臣禮」為藉口,帶兵討伐石國。細看史書,就會發現這種理由是十分牽強的,背後包含了強烈的功利心。天寶末年,為了滿足唐玄宗開疆拓土的宏願,邊將們往往不擇手段,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花樣。安祿山設置酒宴,灌醉契丹、奚族的酋長,然後就在酒宴上割下他們的腦袋,還坑殺隨從數千人。高仙芝假裝和石國國王和談,卻發動了突然襲擊,俘虜了石國國王,對石國大肆搶掠,對石國百姓施行了種族滅絕。在這之前,石國對大唐一直是進貢不斷的,有《冊府元龜》為證,但是,強權即真理這句話至今沒有過時,弱國沒有話語權。
石國王子逃走了,他把高仙芝欺詐貪暴的行徑遍告諸胡部落。諸胡部落震怒了,聯合大食國(阿拉伯帝國),準備進攻安西四鎮。高仙芝得知消息,決定先發制人,率領包括拔汗那、葛邏祿人在內的藩漢聯軍三萬人深入大食國境,在怛羅斯 (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與大食國的六萬精銳展開了激戰,雙方殺了五天五夜,不分勝負。在這關鍵時刻,唐軍陣營中的葛邏祿人被大食國將領收買,臨陣倒戈,與大食國軍隊一起夾攻唐軍,唐軍敵友難辨,亂了陣腳,終至潰敗。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奮力殺開一條血路,才保著高仙芝和數千唐軍離開了戰場。大食國軍隊勝得極其艱苦和僥倖,唐軍損失慘重,但未傷元氣和根本。後來,出於對付吐蕃的共同利益,唐朝和大食很快和好了,如果沒有後來的「安史之亂」,唐朝的武力擴張應該還會繼續。史料上記載被俘的唐軍中有造紙工匠,是他們將造紙術傳到了西方,史家對此存有疑義,當時,大唐的陸路交通和海上交通都如此發達,難道這麼長的時間沒人知道造紙術是好東西?但是,怛羅斯戰役的確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唐朝在中亞的勢力受到了沈重的打擊,怛羅斯戰役以後,雖然力圖恢復,卻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高仙芝被免去了安西四鎮節度使的職務,入朝做了右金吾大將軍,後來被封為密雲郡公。天寶十一年,封常清擔任了安西四鎮節度使的職務。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五萬大軍直撲洛陽和長安。安西和北庭的精兵入關勤王,邊境由此兵力空虛,但仍然苦苦支撐了很長的歲月。後來,吐蕃和葛邏祿攻陷了北庭都護府,吐蕃又攻陷了安西都護府,大唐在中亞的勢力才走向式微。
而此時的唐玄宗還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朔方、河西、隴右的精兵相隔遙遠,援救不及,朝廷手中幾無可用之兵,而安祿山的手下都是久經訓練的虎狼之師,烏合之眾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唐玄宗封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數萬士兵多是臨時招募來的市井百姓,如此軍隊,就算高仙芝有通天之能,也難以取勝,但是,唐玄宗不管這些,他只想看到唐軍的勝利。
李琬上任沒幾天就暴病而死,高仙芝帶兵出征,又是太監邊令誠做了監軍。封常清同樣是在洛陽招募新兵,對抗叛軍,很快就被安祿山打得落荒而逃,洛陽落入叛軍手中,在陝郡(今河南三門峽附近)封常清遇到了高仙芝,兩人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現在唐軍唯一的出路就是據險固守,等待各地趕來的援軍。而潼關是長安的門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最適合固守的地方,他們決定放棄陝郡,退往潼關。為了不留下太原倉的物資資敵,高仙芝打開太原倉,將錢絹分發給將士,然後放火焚燒了太原倉,這時,叛軍已經衝過來了,唐軍將甲仗沿途丟棄,延緩叛軍的進攻,終於趕在叛軍之前退到了潼關。一到潼關,高仙芝馬上加固城防,備足器械,應對叛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封常清被削奪了官爵,貶為庶民,留在軍中效力,他幫助高仙芝訓練新兵,監管左右廂諸軍,叛軍的攻勢一次又一次被擊退了,潼關固若金湯,長安暫時安全了。按照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對策,一切都朝有利於朝廷的方向發展,形勢相當樂觀,然而,唐玄宗卻走出了遺恨千古的昏招。
監軍邊令誠向唐玄宗匯報,「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裡,又盜減軍士糧賜」,唐玄宗大怒,派邊令誠赴軍中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公元756年1月24日,邊令誠到了潼關,先將封常清斬首示眾,暴屍於蘆葦之上,100名陌刀手等著高仙芝的到來。以前,高仙芝曾多次拒絕了邊令誠的請託,當然想得到這死太監在皇帝面前不會為他說什麼好話,但獲罪至死,高仙芝顯然還沒有這個心裏準備。他對邊令誠說,「我兵敗有罪,死不敢辭,但說我盜減軍士糧賜,完全是誣陷,你久在軍中,應該心裏有數」,但是死太監不為所動,堅持要按皇帝的旨意辦事。高仙芝對外面的新兵們大聲說道,「我有罪,你們就直說;如果認為我沒罪,就喊聲冤枉」,外面喊聲震天動地,「冤枉」。高仙芝知道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對著封常清的屍體說道,「你是我引薦的,又曾代替我做節度使,今天和你同死,這是我的命啊」,遂引頸受戮。高仙芝與封常清死後,繼任的哥舒翰在唐玄宗的逼迫下,放棄了固守潼關的策略,出關與叛軍決戰,很快一敗塗地,將領們害怕重蹈高仙芝的覆轍,挾持哥舒翰往叛軍陣營投降,潼關失守了,唐玄宗逃往四川,國事遂不可收拾。待得安史之亂平定,已整整歷時八年,大唐帝國傷筋動骨,再也無復昔日的輝煌,高仙芝的西域戰績幾乎成了大唐歷史上的絕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高仙芝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重用。當夫蒙靈詧成為安西四鎮節度使的時候,高仙芝的好運氣來了,他不斷升遷,直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高仙芝成了安西軍政二把手以後,要招三十名隨從,誰知卻招來了細瘦、跛腳、眼睛斜視的封常清,兩人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好搭檔。說起兩人相識相知的過程,頗有一番傳奇色彩。當盔甲鮮明的高仙芝騎馬從大街上奔馳而過的時候,封常清看到了他,當即決定要做他的侍從。高仙芝見封常清相貌醜陋,不肯答應。封常清怒氣沖沖地指責他,「我羨慕將軍的高義,才願意為你效勞,你只知道以貌取人,拒賢才於門外,如何能夠成就大事業」,高仙芝還是不願意收下他,封常清就每天在高仙芝的家門口蹲點,數十天如一日,高仙芝無可奈何,只好讓封常清成為自己的侍從。
高仙芝發現封常清的才幹,是在一場激烈的戰爭之後。公元741年,原來歸附大唐的西突厥達奚部落舉兵反叛,從哈密一帶逃到了碎葉城(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北),夫蒙靈詧指派高仙芝率領2000騎兵追擊達奚部落,將他們斬盡殺絕。封常清在帳中寫好了捷報,詳細陳述了「次舍井泉,遇賊形勢,克獲謀略」,凡是高仙芝想說的話,封常清已經替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高仙芝吃驚不已,在夫蒙靈詧的犒勞宴會上,推薦了封常清的功勞。以後,封常清跟著高仙芝不斷升遷,先後被授予鎮將、果毅、折衝。
大唐的天可汗制度一直護衛著西域各國的平安,西域各國也定期向大唐朝貢,吐蕃是大唐為數不多的敵人之一。吐蕃為了控制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進而控制西北各國,吐蕃讚普把公主嫁給了小勃律王為妻。小勃律國本來是大唐的附屬國,現在由於姻親關係,倒向了吐蕃一邊,連帶西北二十多個小國都臣服了吐蕃,停止了對大唐的朝貢。小勃律國位於通往安西四鎮的咽喉要道上,大唐和吐蕃對克什米爾地區的爭奪就從小勃律國著手了。田仁琬、蓋嘉運以及夫蒙靈詧接連討伐,都未能取勝,高仙芝是第四個派去征討小勃律國的將軍,與他同往的還有做監軍的內侍邊令誠。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四月,高仙芝率領一萬騎兵從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出發了(當時唐軍步兵都有私馬,因此長途奔襲就是駕輕就熟的事情了),十五天後到達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又經十餘日到達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經十餘日到達疏勒(今新疆喀什),轉而向南,歷經二十餘日,到達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又行二十餘日到達播密川(今阿富汗瓦漢附近),再行二十餘日到達特勒滿川(今瓦漢河),就是當時的五識匿國,這時候唐軍已經逼近了吐蕃邊境上的軍事要塞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
高仙芝精通兵法,很快作出了妥善佈置,兵分三路,加快了行軍速度。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統領,3000騎兵從北谷直插連雲堡,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統領,沿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和中使邊令誠統領,從護密國南下,約定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攻連雲堡。
連雲堡三面都是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還有噴赤河倚為屏障。堡中守軍共有上千人,城南十五里處修筑了木柵,駐紮了八九千吐蕃軍,成犄角之勢拱衛連雲堡。時值夏季,噴赤河水暴漲,如何渡河又不被敵人發現,成了橫在唐軍面前的一道難題。高仙芝命令士兵們帶足三天的乾糧,次日清晨渡河。將士們都以為高仙芝是在瞎指揮,不料,在高原夜間極度寒冷的天氣中,唐軍「人不濕旗,馬不濕韉」,順利過河。高仙芝喜不自勝,對邊令誠說,「如果我們正在渡河,吐蕃軍發起進攻,我們多半要打敗仗,現在唐軍集合完畢,吐蕃人注定要成為我們的俘虜」。進攻開始了,高仙芝下了死命令,中午之前必須拿下連雲堡。唐軍勇猛無敵,很快斬首五千,生擒一千,「得馬千餘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當然,唐軍也付出了代價,識匿國國王五跌失迦延陣亡。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里凝」,小勃律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掉了,剩下的就是翻越海拔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駒嶺(今克什米爾北部德爾果德山口),直搗小勃律國了。太監邊令誠看著一望無際的冰川,心生怯意,高仙芝就讓邊令誠和老弱士卒三千人留守連雲堡,自己率領精銳部隊繼續前進。如同當年曹操「望梅止渴」的伎倆,高仙芝知道怎樣解除士兵們的後顧之憂。他派遣了二十多人先行下山,扮成阿弩越城人前來迎接唐軍。唐軍得知了這樣的信息,阿弩越城人歡迎唐軍,吐蕃增援小勃律國的必經之地娑夷河(今克什米爾西北)上的籐橋已經被砍斷。唐軍眼看勝利在望,將士們顧不得山高路險,紛紛沿著冰川下山。
過了三天,阿弩越城的守軍果然投降,唐軍進入城中休整。高仙芝讓將軍席元慶、賀婁余潤先修橋樑道路。第二天進軍,席元慶率領一千精騎打頭陣,假稱借道小勃律國,去攻打大勃律國,詭計之下,小勃律國的眾大臣被唐軍俘獲,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逃進了石窟。高仙芝命令斬殺大臣中心向吐蕃的死硬分子,快馬加鞭,趕到離孽多城六十里的地方,在日落時分,砍斷了吐蕃通往小勃律國的籐橋,這時,吐蕃的援軍已經趕到,只差那麼一點點,吐蕃軍喪失了先機,修好籐橋殺將過來,起碼要花一年的功夫。小勃律王得知吐蕃軍救援無望,喪失了抵抗的意志,帶著吐蕃公主一起投降。唐軍勞師遠征的目的達到了,高仙芝挑選了王族中的「親唐分子」當了新國王,還在當地招募了幾千士卒,防禦吐蕃人的進攻。至此,唐軍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唐書中稱大食和東羅馬帝國都趕來向大唐帝國稱臣納貢,雖有誇張之辭,但也說明瞭此時的大唐帝國已經如日中天,譽滿全球,這中間,高仙芝的功勞不言而喻。公元747年的九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返回了安西,卻招致他的上司夫蒙靈詧的一頓痛罵,「吃狗屎的高麗奴,你的于闐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焉耆鎮守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安西副都護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你的安西都知兵馬使是誰舉薦的」,回答說,「中丞」,夫蒙靈詧怒氣沖沖地說,「既然知道是我舉薦的,為什麼不等我處置就擅自報捷,本來應該砍下你的腦袋,看你新立大功,暫不處置你」,其實夫蒙靈詧也是胡人,他一口一個高麗奴,卻不想想自己的身份,況且這次是唐玄宗親自下的命令,讓高仙芝以行營節度使的身份率軍行動,高仙芝本人並未違反什麼軍令。但高仙芝對上司哪敢有脾氣,正如監軍邊令誠對唐玄宗的奏報,「仙芝立奇功,今將憂死」。
唐玄宗得知了高仙芝的處境,當機立斷,讓他取代夫蒙靈詧,並授予高仙芝鴻臚卿、御史中丞,征夫蒙靈詧入朝。這下,高仙芝可以一出惡氣了,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想的,不料,高仙芝對夫蒙靈詧依然恭恭敬敬,「趨走如故」,夫蒙靈詧越發不安。高仙芝知道,如果不把話挑明,所有與自己有積怨的人都會提心吊膽。以前,副都護程千里、押衙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人都在夫蒙靈詧的面前說過高仙芝的壞話,高仙芝把他們都找來了,當面了斷恩怨,他斥責程千里,「你面似男兒,心如婦人,是怎麼回事」,又對畢思琛說,「你這胡人無法無天,奪了我城東幾千畝地的好田莊,還記得嗎」,畢思琛頗為幽默,他對曰,「那是你看我生活艱難送給我的」,高仙芝笑了,「那時候你作威作福,我是怕你,哪裡是可憐你呢,這些話我要是不當面說出來,你們說不定整天憂慮,說出來了就沒事了」,又把王滔等人拉下去打了一頓,然後統統釋放,「由是軍情不懼」。
高仙芝身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大權在握,封常清得到了他充分的信任,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務。以後,高仙芝每逢出征,經常讓封常清擔任留後使,代管軍政大事。封常清堅毅果決,治軍嚴謹,很快就作出了一件震懾全軍的事情。
高仙芝乳母的兒子鄭德詮做到了軍中的郎將,高仙芝的乳母也住在高家內宅,高仙芝把鄭德詮當作親兄弟一般,「家事皆令知之」,因此鄭德詮在軍中頗有威望。封常清每次辦事回來,諸將都前去拜見,只有鄭德詮不以為然,甚至騎馬從封常清身邊衝過,完全不把留後使封常清放在眼裡,封常清到了使院,叫人召來鄭德詮,以軍法處置他,杖打六十。
高仙芝的母親和乳母聞訊趕來,卻進不了門,在門外急得號啕大哭,高仙芝得知消息也很吃驚,此時,鄭德詮已被棍棒活活打死。高仙芝見到了封常清,卻說不出一句話來,封常清也不向高仙芝謝罪。後來,有兩位將軍犯了罪,同樣被封常清處死,唐軍軍紀整肅,煥然一新,高仙芝對封常清更加看重。
封常清有條不紊的後勤供應,讓前方打仗的高仙芝處處省心,成為赫赫有名的常勝將軍。天寶八年(公元 749年),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在小勃律以西)葉護失裡怛伽羅上表,「朅師王親附吐蕃,因苦小勃律鎮軍,阻其糧道。臣思破凶徒,望發安西兵,以來歲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高仙芝又一次出征了,這次的目的地比小勃律國更為遙遠,短短數月,唐軍來往朅師國(今巴基斯坦奇特拉爾),將朅師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俘虜了朅師國王勃特沒,唐朝立了勃特沒的兄長素迦為朅師王。大唐威名遠震,連印度河河谷地區的個失密國王都因為仰慕大唐,多次上表要求與大唐合作,共同對付吐蕃的威脅。吐蕃幾次吃了高仙芝的大虧,對唐軍畏懼如虎,絲綢之路的南線得以長期暢通無阻。
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發生了內戰,阿拔斯王朝取代了伍麥葉王朝,其勢力滲透到中亞諸國,強迫被征服地區上交重稅,與大唐在中亞的霸權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於是,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終於在公元751年爆發了,其起因就是高仙芝對石國(今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發動的戰爭。
天寶九年,高仙芝以石國王「無藩臣禮」為藉口,帶兵討伐石國。細看史書,就會發現這種理由是十分牽強的,背後包含了強烈的功利心。天寶末年,為了滿足唐玄宗開疆拓土的宏願,邊將們往往不擇手段,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花樣。安祿山設置酒宴,灌醉契丹、奚族的酋長,然後就在酒宴上割下他們的腦袋,還坑殺隨從數千人。高仙芝假裝和石國國王和談,卻發動了突然襲擊,俘虜了石國國王,對石國大肆搶掠,對石國百姓施行了種族滅絕。在這之前,石國對大唐一直是進貢不斷的,有《冊府元龜》為證,但是,強權即真理這句話至今沒有過時,弱國沒有話語權。
石國王子逃走了,他把高仙芝欺詐貪暴的行徑遍告諸胡部落。諸胡部落震怒了,聯合大食國(阿拉伯帝國),準備進攻安西四鎮。高仙芝得知消息,決定先發制人,率領包括拔汗那、葛邏祿人在內的藩漢聯軍三萬人深入大食國境,在怛羅斯 (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與大食國的六萬精銳展開了激戰,雙方殺了五天五夜,不分勝負。在這關鍵時刻,唐軍陣營中的葛邏祿人被大食國將領收買,臨陣倒戈,與大食國軍隊一起夾攻唐軍,唐軍敵友難辨,亂了陣腳,終至潰敗。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奮力殺開一條血路,才保著高仙芝和數千唐軍離開了戰場。大食國軍隊勝得極其艱苦和僥倖,唐軍損失慘重,但未傷元氣和根本。後來,出於對付吐蕃的共同利益,唐朝和大食很快和好了,如果沒有後來的「安史之亂」,唐朝的武力擴張應該還會繼續。史料上記載被俘的唐軍中有造紙工匠,是他們將造紙術傳到了西方,史家對此存有疑義,當時,大唐的陸路交通和海上交通都如此發達,難道這麼長的時間沒人知道造紙術是好東西?但是,怛羅斯戰役的確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唐朝在中亞的勢力受到了沈重的打擊,怛羅斯戰役以後,雖然力圖恢復,卻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高仙芝被免去了安西四鎮節度使的職務,入朝做了右金吾大將軍,後來被封為密雲郡公。天寶十一年,封常清擔任了安西四鎮節度使的職務。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五萬大軍直撲洛陽和長安。安西和北庭的精兵入關勤王,邊境由此兵力空虛,但仍然苦苦支撐了很長的歲月。後來,吐蕃和葛邏祿攻陷了北庭都護府,吐蕃又攻陷了安西都護府,大唐在中亞的勢力才走向式微。
而此時的唐玄宗還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朔方、河西、隴右的精兵相隔遙遠,援救不及,朝廷手中幾無可用之兵,而安祿山的手下都是久經訓練的虎狼之師,烏合之眾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唐玄宗封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數萬士兵多是臨時招募來的市井百姓,如此軍隊,就算高仙芝有通天之能,也難以取勝,但是,唐玄宗不管這些,他只想看到唐軍的勝利。
李琬上任沒幾天就暴病而死,高仙芝帶兵出征,又是太監邊令誠做了監軍。封常清同樣是在洛陽招募新兵,對抗叛軍,很快就被安祿山打得落荒而逃,洛陽落入叛軍手中,在陝郡(今河南三門峽附近)封常清遇到了高仙芝,兩人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現在唐軍唯一的出路就是據險固守,等待各地趕來的援軍。而潼關是長安的門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最適合固守的地方,他們決定放棄陝郡,退往潼關。為了不留下太原倉的物資資敵,高仙芝打開太原倉,將錢絹分發給將士,然後放火焚燒了太原倉,這時,叛軍已經衝過來了,唐軍將甲仗沿途丟棄,延緩叛軍的進攻,終於趕在叛軍之前退到了潼關。一到潼關,高仙芝馬上加固城防,備足器械,應對叛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封常清被削奪了官爵,貶為庶民,留在軍中效力,他幫助高仙芝訓練新兵,監管左右廂諸軍,叛軍的攻勢一次又一次被擊退了,潼關固若金湯,長安暫時安全了。按照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對策,一切都朝有利於朝廷的方向發展,形勢相當樂觀,然而,唐玄宗卻走出了遺恨千古的昏招。
監軍邊令誠向唐玄宗匯報,「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裡,又盜減軍士糧賜」,唐玄宗大怒,派邊令誠赴軍中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公元756年1月24日,邊令誠到了潼關,先將封常清斬首示眾,暴屍於蘆葦之上,100名陌刀手等著高仙芝的到來。以前,高仙芝曾多次拒絕了邊令誠的請託,當然想得到這死太監在皇帝面前不會為他說什麼好話,但獲罪至死,高仙芝顯然還沒有這個心裏準備。他對邊令誠說,「我兵敗有罪,死不敢辭,但說我盜減軍士糧賜,完全是誣陷,你久在軍中,應該心裏有數」,但是死太監不為所動,堅持要按皇帝的旨意辦事。高仙芝對外面的新兵們大聲說道,「我有罪,你們就直說;如果認為我沒罪,就喊聲冤枉」,外面喊聲震天動地,「冤枉」。高仙芝知道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對著封常清的屍體說道,「你是我引薦的,又曾代替我做節度使,今天和你同死,這是我的命啊」,遂引頸受戮。高仙芝與封常清死後,繼任的哥舒翰在唐玄宗的逼迫下,放棄了固守潼關的策略,出關與叛軍決戰,很快一敗塗地,將領們害怕重蹈高仙芝的覆轍,挾持哥舒翰往叛軍陣營投降,潼關失守了,唐玄宗逃往四川,國事遂不可收拾。待得安史之亂平定,已整整歷時八年,大唐帝國傷筋動骨,再也無復昔日的輝煌,高仙芝的西域戰績幾乎成了大唐歷史上的絕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大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