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30秒降生一個缺陷嬰兒

每隔三十秒,中國就有一個缺陷嬰兒降生,這數字還不包括一些日後逐漸「現形」的出生缺陷。中國每年因新生兒缺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億元,用於撫養殘疾兒童的醫療支出高達150億元。

據《新民晚報》報導,中科院院士賀林八日在滬舉辦的第九十五期東方科技論壇上表示,數據顯示,國內有4%至6%的嬰兒在剛出生時就有缺陷,即一年約有 100萬例。由於監測系統的不完善,很多專家認為這數字可能低估了出生缺陷在中國的實際發生率。隨著婚檢制度的取消,嬰兒出生缺陷率在近幾年更是陡然上升。

據報導,在全球和中國內地的主要出生缺陷發病率統計中,先天性心臟病均居首位。內地排在二至五位的出生缺陷分別是總唇裂、多指(趾)、神經管畸形和腦積水;而全球居前列的出生缺陷則為神經管畸形,鐮刀細胞病、紅血球異常和地中海貧血,唐氏綜合症和G6PD缺乏症(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

科研成果顯示,出生缺陷可能由遺傳或環境因素造成,但更多的致病原因目前仍然未明。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70%的出生缺陷是可以預防的。而據不完全統計,若出生缺陷的發病率降低1%左右,每年將為國家節省約60億元的醫療費用。

專家吁社區層面干預

出席東方科技論壇的眾院士、專家紛紛指出,無病防病的一級預防才是解決缺陷嬰兒問題的上策,比二級預防(減少缺陷兒的出生)和三級預防(治療出生缺陷)更加有效。與會者呼籲中國需在社區層面加強出生缺陷的預防,集中醫院資質,出臺相應政策,並在現有產前診斷的基礎上,成立大規模、高水平的國家級人口出生缺陷篩查、預防、干預與診斷中心。但目前,以羊水穿刺染色體檢查為例,全上海每年僅可處理3000例,不足需求量的一半。

為防患於未然,提倡適齡生育(宜選擇35歲前生育,24至29歲為最佳)和婚前檢查,指導合理飲食用藥、優生遺傳諮詢教育、完善法律法規,以及政府主動干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市計畫生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車焱表示,許多一級預防措施簡單易行,可穿插到現有的衛生、計生和其他政府、社會團體服務體系中,無須增加成本。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兒科醫院教授霍文哲則特別提醒,出生缺陷的預防不能僅側重於女性而忽視了男性因素,比如酒精可使精子頭或尾部變形,進而導致出生缺陷。同時,中國亦應注意濫用抗菌素的問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